研究:PM2.5增呼吸道.肺.心血管病風險
發布時間:
最後更新:
中國大陸紀錄片穹頂之下探討霾害問題,引發國內關注細懸浮微粒PM2.5,越來越多研究指出空氣污染會增加心血管疾病,而世界衛生組織更直指亞洲四小龍中台灣的空氣品質居末,台大研究團隊利用老鼠進行心血管毒物實驗,結果發現,當老鼠暴露在台北都會區濃縮微粒6小時後,這些微粒會造成呼吸道、肺部發炎,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==台大心血管醫師 蘇大成==
進到肺泡之後 它就會引起
所謂的 血液當中的一些反應
血栓增加 然後你的發炎指標增加
氧化壓力增加 然後也可以
經過你的 肺泡的一個進去
造成你的 自主神經的一個效應
醫生表示,PM2.5可以穿過肺泡,帶著毒素循環全身,到處刺激血管壁,更容易產生血栓,肺泡都能穿透了,所以就算戴N95口罩也沒用,另外,學者也發現,如果居家環境或工作地點離道路越近,所居住的樓層越低,PM2.5暴露風險也會增加。
==台大工業所教授 吳章甫==
在低樓層的暴露
會比中高樓層的暴露
高10%到20%
你住的比較低 基本上
你的暴露到交通排放的
或是地面上揚塵的
來源的PM2.5 就會比較高一些
另外,在台灣流行病學的研究中,也發現短期空氣汙染會導致腦血管疾病急診住院者增加,如果還是新生兒時期就暴露在PM2.5的環境中,也會影響中樞神經發展,因此如何減少PM2.5對台灣的危害,該如何制訂出更完善的減量政策管制,將是政府必須關注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