飼養員說,「對周圍的東西,牠好奇了。」
採訪團隊的拍攝才開始,好奇的水豚就湊過來,打量攝影機腳架。牠是農場裡的大明星。
飼養員說道,「我一摸,有沒有看到牠的毛在動?」
圍觀民眾驚呼,「牠的毛豎起來了。」
飼養員引導大家,摸摸水豚的下巴,牠就舒服到炸毛,然後躺得很平。
飼養員再說,「我只要停下來,牠就會繼續吃。」
小朋友說著,「牠起來了。」
而牠們是動物保護法裡被規範的展演動物,在營業場所公開展示、表演、與人們互動;而和無數遊客打過交道的動物們,今日對攝影器材似乎比較好奇,泰迪羊鑽進腳架來看個清楚;接著,梅花鹿也來探個究竟,連蘇卡達象龜都加快腳步來湊熱鬧。這個農場,一位員工平均需照顧8隻動物,照顧人力相對較多,動物受到較妥善地對待。但台灣其實有更多的展演動物,過著不幸的日子。
這幾隻梅花鹿體態明顯不健康,有皮膚病大量脫毛;還有這隻豪豬,已經掉了不少刺,而小鴨子還來不及長大,眼睛就受傷了,這些都是飼養環境差,讓動物們生病了。
亞洲動物基金會動物知覺與福利部全球總監Dave Neale指出,「對於表演動物,我認為我們並不總是考慮牠們在表演之外是如何度過時間的,因為我們通常只看到這些動物5分鐘或10分鐘。」
除了健康管理,《動物展演管理辦法》裡還有環境設施、行為與訓練等相關規範,要求業者落實動物福祉。那為何還有許多動物生活環境如此不理想呢?
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議題研究主任林岱瑾表示,「許可審查跟評鑑,其實都是地方政府的權責,同樣是通過許可的展場,但是品質是有參差不齊的狀況。」
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認為,「飼養上面應該要符合動物的習性, 但是這些包括了哪些?我覺得有時候甚至是專家委員當中,都會有不同的想法。」
農業部統計,目前取得動物展演許可登記業者共98家;未取得卻從事動物展演行為者,經裁罰件數為34件。因為營業利潤時常高過罰金,既然政府沒沒收動物不妨繼續賺,這是許多不法業者的僥倖心態。
農場負責人王姮月,「反正對不法業者罰個5萬、10萬,就還可以繼續再展演,那我是希望說,如果可能就是強制他們要休園1個月。」
當生病的河馬不再張口,當鏈養的鳥兒不再飛翔,當人們為了一次的凝視,忽略牠們長久的嘆息,這是為人類奉獻的動物們的悲歌,牠們值得人類回報更多溫柔與善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