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昨(8)日發生地震後,要加強馬太鞍溪堰塞湖的監測,空勤總隊今(9)日搭載台大和成大研究團隊,攜帶緊急減災無人船和水面檢測設備,抵達堰塞湖。而同樣要掌握即時狀況,林保署花蓮分署則組成2支派遣隊,已經分別完成任務下山,而其中一隊花了5天半時間,隊員是翻山越嶺,透過垂降才能抵達山崩形成的荒原,清楚拍下溢流口水流狀態。而山壁隨時有崩落的危險,有隊員指出,堰塞湖周邊都是爛泥,連要站穩都有困難。
先鋒隊員剛剛從溪溝垂降抵達崩塌地,為了掌握馬太鞍溪堰塞湖最新現況,林保署花蓮分署組成另一支特遣隊,循著舊林道、獵徑、獸徑,只花5天半來回堰塞湖取得珍貴資料,當地崩塌嚴重,無路可走時必須涉險垂降。
林保署花蓮分署特遣隊總籌張光承表示,「稜線是斷頭的狀態,所以我們才決定走溪谷溪溝線,然後再做兩段的落差的垂降這樣。山體都還在不斷崩落當中,顯示那邊的地質或現在的條件狀態是比較脆弱的。」
花蓮分署人員表示,當地根本沒地方掛繩,只能靠大石頭或小樹來支撐,20層樓高一段一段垂降下去,小心之餘更要跟時間賽跑。
林保署花蓮分署萬榮工作站資深技術士張森指出,「攀繩是跟賣命一樣,因為那些我們都不曉得我們上方何時會有落石會下降,然後又要最快、最短的時間要到達堰塞湖。」
眼前流淌的馬太鞍溪在灰白崩塌環境中呈現碧藍,反差出荒涼之美,不過隊員一路步步為營,大面積崩塌與落石彷如置身月球表面。
張光承表示,「上面都沒有植被,剩下白白灰灰,有點月球表面這樣,我是聽到夥伴的說法是這樣子。」
冒著危險走在下切80米的碎石坡,抵達馬太鞍溪流域,水流湍急,至於堰塞湖湖邊則是連站穩都有困難。
林保署花蓮分署特遣隊隊員梁聖岳說:「溢流口附近是爛泥巴,機器過去可能連移動都是問題,目前的狀況會陷啦。」
此次結合東部搜救委員會與山林專家,2日展開踏查、7日下山,快速平安完成任務,目前堰塞湖入流與溢流量相當,林保署表示汛期過後,有評估工程手段。
林保署長林華慶表示,「我們會嘗試看看能否開出一條溪床的便道,來進行一些土砂的移除,或是有沒有可能可以再有一些的工程手段。」
堰塞湖持續溢流,但山壁極度不穩定,農業部表示,未來若上游集水區降雨超過200毫米,或是馬太鞍溪臨時堤岸水位上升0.5公尺就發布紅色警戒,上升1公尺更會發布海嘯警報、強制撤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