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人機拍攝作物變化 荷蘭溫室靠AI提升生產效率

荷蘭是全球農業出口大國,其中溫室技術的發展功不可沒,人工智慧愈來愈普及後,溫室生產效率也隨之提升,不僅解決人力需求不足的問題,也降低透過肉眼判斷病蟲害的失誤率,更大幅提升有機農作物的生產效率。

無人機升空後,在溫室裡飛行,透過搭載的攝影機拍攝作物每天的變化,並以人工智慧分析資料,讓農民可以更快速的掌握作物動態,提高溫室栽培的生產效率。

國土面積與台灣差不多大的荷蘭,以先進的溫室農業生產技術等,長期穩坐全球農產品出口大國的地位。過去需要大量人力及經驗的病害風險辨識工作,現在以人工智慧取代。

Corvus Drones創辦人Gerhold ten Voorde表示,「這對我們幫助很大,因為我們在非常早期就偵測到病害,當能在初期就發現時,就可以及早採取行動將病害移除,避免它擴散到整個溫室。」

人工智慧在農業應用的市場規模預料將持續上漲,資料顯示,去(2024)年全球人工智慧農業市值約21.4億美元,其中歐洲市場就佔了3成,預估未來6年的複合年均成長率上看20個百分點以上。

這間荷蘭公司本來只是想驅逐臥室的蚊蟲,讓客戶一夜好眠,因緣際會下進入的溫室生產領域,透過人工智慧分析圖像,協助全球客戶以生物防治的方法,高效生產有機農產品。

PATS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Bram Tijmons指出,「這是我們的PATS,屬於一種自動化監控系統,該系統會在夜間持續監控溫室內的空域,只要有飛行物出現,我們就會開始判斷那是什麼昆蟲。」

另一間同樣來自荷蘭的公司,開發手機應用程式,讓農民可以自行拍攝整盤幼苗,接著透過人工智慧,30秒快速分析幼苗存活率,大幅降低過去肉眼判斷的失誤率。

Track32軟體工程師David Matos表示,「無論是種植番茄、甜椒或其他作物,這套系統都能協助規劃與判斷最合適的偵測方式與數量統計,針對不同需求提供最佳解決方案,並且結果具備客觀性,且維持高度一致性。」

公視國際記者張語羚報導,「人工智慧的發展及應用愈來愈普及,也有助於未來園藝業提升生產效率。」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