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減緩地層下陷,中央、地方合力在雲林試辦「高鐵沿線特區雜糧旱作示範區計畫」,除加碼補助農民轉種玉米、毛豆等雜糧旱作,更輔導企業與農民契作契銷,今(2025)年示範區從去年34公頃擴大至100公頃,一期作節水量約48萬噸,相當190座標準游泳池用水量,有助緩解地層下陷。
種植在高鐵沿線玉米準備收成,為減緩地層下陷,中央、地方合力在雲林高鐵沿線包括虎尾、土庫、元長與北港等4鄉鎮,實施高鐵沿線特區雜糧旱作示範區計畫,提供節水獎勵金,鼓勵農民改種低耗水作物。
雲林農民表示,「如有補助農民就比較不用那麼辛苦,如果種植玉米,可能減少超過一半以上用水量,那玉米到收成只要灌溉幾次就好,也不能用太多水。」
過去因雜糧作物銷售不易,農民轉作意願不高,中央、地方政府除加碼補助外,也輔導企業與農民契作契銷,示範區由去年34公頃,今年擴大至100公頃,其中甜玉米就有30公頃,一期作節水量48萬噸,相當190座標準游泳池用水量。
雲縣農業處副處長蔡耿宇指出,「2022年通過中央核定,這期間縣府積極推動轉旱作的部分,除了在1、2期有加碼雜糧作物外,也配合中央政策去推動契作模式,從2022年到2025年實際轉旱作面積已超過1000公頃。」
根據水利署監測資料顯示,雲林縣2023年地層下陷面積為247平方公里、2024年226平方公里,去(2024)年較前年有減緩情況。而農業處則說,現在增加雜糧產銷班協助農民契作契銷,持續推廣高鐵沿線雜糧旱作面積,幫助有效減緩地層下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