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範中國產品從第三地出口貨品來台「洗產地」,關務署的查核小組從4月到現在已經調查大約1萬4千件包裹,結果查出168件疑似違規貨品,大宗是電腦零件與通訊設備。專家分析,電子零件產品不論台產還是中國製造,關稅差異不大,不過如果是塑膠貨品,稅率差異至少35%,目前已有50位出貨人涉及產地標示不實,遭國貿署開罰。
大量包裹分類後,整齊擺在貨架上待出口,行政院長卓榮泰在6月份前往關務署臺北關視察,因為美國關稅政策衝擊,為了防堵中國與第三地假裝MIT洗產地,現在交出成績單,查出168件疑似違規品項。
財政部關務署稽核業務組副組長陳泰明表示,「產地標示不實,它有可能它就是中國大陸或第三地,它違規轉運來台灣,第二種態樣是未依規定標示產地。」
關務署成立「強化違規轉運查核小組」,包含基隆、台北、台中、高雄海關,每週查驗1次,在4個月內查核了1萬4025筆輸美貨物,有50件確定違規,後續貨品的出口人,將被依《貿易法》裁處,而目前查獲最大宗的就是電腦零件與通訊設備。
中經院中國經濟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指出,「資通訊產品中國輸美,基本上是0關稅,第一個是ITA條款,第二個是它有豁免。」
專家分析,其實轉運貨品中,包含電腦機殼、訊號線或轉換器、通訊器具,因為中國和台灣都是ITA的成員,現在調查結果尚未公布,都是維持0關稅。不過相對來說,反而是像塑膠製品、燈具、無限門鈴、台灣關稅是20%+n,而中國是55%+n,差距至少高達35%。
中經院第二研究所副研究員戴志言表示,「美方的汽車零組件,還有汽車用的這些軟體,國防用的這些東西,它其實都不希望跟中國的產地有掛勾,所以這些東西即使面臨高關稅,還是會有人希望繞過來。」
美中角力持續,專家也分析,亞洲國家都難逃洗產地疑慮,台灣因地理位置,加上過去貿易高度依賴中國,MIT成為中國洗產地首選。
不過,經濟部貿易署規定,MIT貨品賣到美國,應簽具「輸美國貨品原產地聲明書」,若聲明書作假,將依《貿易法》最高開罰300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