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中普查百年老校文物 「砲彈校鐘」將提報文資審查

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因為物資缺乏,台中2間有百年歷史的國小,當時就用未爆彈拿來做校鐘,台中市文資處展開文物普查,認為砲彈校鐘反映戰後初期資源有限、就地取材的史實,將提報文資審查。

槌子一敲,清脆的聲響迴盪在校園中,有103年歷史的台中市豐原區翁子國小,校鐘非常奇特,是用砲彈做成。

翁子國小學生說道,「我不會害怕,因為它已經裡面全部都清空了。」

孩子在砲彈下聽課毫無懼色、只有笑聲,校方表示,此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美國投擲在學校操場的未爆彈,經過稍微處理後變成校鐘,既是鎮校之寶,也是見證歷史的和平鐘。

台中市豐原區翁子國小校長詹勝淵表示,「美國正在跟日本打二次世界大戰,那台灣因為是日本的殖民地,所以美國人就用這個砲彈,然後就投擲在我們學校的操場,剛好它是未爆彈,然後後來就經過了工業的處理以後,就形成這樣一個彈殼,做為一個歷史的註記,也是我們學校的和平鐘。」

直線距離5公里外的后里區內埔國小也有一顆砲彈鐘,體型重量更大,原本掛在校舍的梁柱上,停電時充當上下課鐘,現已被校方收藏在藝廊。

台中市后里區內埔國小校長蔣東益指出,「這個砲彈鐘就掛在我們老舊平房校舍的屋梁上面,那其實它當初的功用就是,遇到停電的時候,工友就會拿鐵鎚來敲這個砲彈鐘,當作是一個上下課的鐘聲。」

台中市從2017年起展開日治時期中小學文物普查,發現有3所小學保存炸彈殼校鐘,反映戰後初期資源有限就地取材的史實。

台中市文資處長李智富表示,「反映戰後初期資源有限下,學校就地取材,利用炸彈殼當校鐘的史實,本次普查建檔文物達691件,將進行潛力文物提報為一般古物。」

691件建檔文物中,不乏有《文資法》中,具有成為古物潛力的文物,後續將提報文資審查,也會鼓勵學校推廣在地歷史設計課程,讓文化資產更貼近教學現場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