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日跨國合作發現日本新種球狀蟑螂 台灣中部山區也有分布

由日本與台灣學者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,近期在比對台日兩國的球狀蟑螂樣本後發現,原本被認為只有一種球蠊,其實之中夾雜了全新的物種,並將其命名為蓬萊球蠊。這個新種蟑螂除廣泛分布於沖繩外,鹿兒島、台灣中部山區等地也都能見到其蹤影。

一般所稱的蟑螂,其實是對蜚蠊目昆蟲的泛稱,而蜚蠊目中,有一種遇到危險時會把身體蜷曲、看起來有點像鼠婦的「球蠊屬」,體長約10至15毫米,常在樹上被發現。

近期有日本與台灣學者組成的跨國團隊發現,日本境內唯一一種球狀蟑螂,經比對後確認其實是新種的球狀蟑螂,並將其命名為蓬萊球蠊(Perisphaerus horaianus),除廣泛分布於沖繩外,在鹿兒島、台灣也都能見到其蹤影。

自然界生物分類方式 蜚蠊目和球蠊屬有何不同?

現代生物學會依照型態、基因等特徵,對生物進行階層分類,層級從大到小分別是界、門、綱、目、科、屬、種,越往下的生物親緣越高。

本次發現新種球狀蟑螂在分類上屬於蜚蠊目下的匍蠊科,與一般居家常見的美洲蟑螂、德國蟑螂同屬蜚蠊目,但不同科。

而球蠊屬的蟑螂外型雖與鼠婦相似,但鼠婦為具有14隻腳的等足目生物,球蠊屬則僅有6隻腳。

日媒《沖繩時報》報導,由日本蟑螂研究員柳澤靜磨、昭和醫學大學與台灣中興大學昆蟲系許至廷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,於去(2024)年對70隻日本與台灣的球蠊屬昆蟲進行形態觀察與粒線體DNA分析。

原本這70隻樣本都被認為是矮小球蠊,但最終卻發現其實混雜了2種不同物種,其中來自日本的樣本全數為新種的蓬萊球蠊,台灣樣本中則是矮小球蠊與蓬萊球蠊都有。

左為蓬萊球蠊,右為鼠婦。(圖/X@柳澤 静磨 (ゴキブリ研究者))

若與矮小球蠊相比,蓬萊球蠊的雌性成蟲頭部上半部呈深紅色,腹部背面的孔洞數量也不同。相關研究結果已刊登於《日本系統昆蟲學期刊》(Japanese Journal of systematic Entomology)

根據研究指出,台灣的蓬萊球蠊主要分布於台中、南投至太魯閣國家公園一帶的山區。柳澤靜磨說明,會以「蓬萊」命名,就是因為在在日本與台灣皆有分布,「這項發現是解開日本和台灣蟑螂多樣化之謎的重要一步。」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