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勒比海捕獲「色違」鯊魚 研究確認為首例黃化症個體

哥斯大黎加海域去年捕獲一隻全身呈亮橘色的鯊魚 ,一份今(2025)年8月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,這是史上首度記錄到的黃化症鯊魚。外媒指出,除遺傳因素外,近親繁殖、環境壓力等也可能是造成黃化的原因;雖然鮮豔外觀可能不利夜間捕食,但這隻鯊魚已長至成體,顯示仍具備一定環境適應力。

2024年8月,有民眾在哥斯大黎加的加勒比海域捕獲一隻外觀相當特殊的鯊魚,不僅全身都是醒目的亮橘色,眼睛更是罕見的白色,體長約2公尺。這隻極為罕見的鯊魚在被釣起後,隨即就被放回海洋。

(圖/Parismina Domus Dei)

巴西里約格蘭德聯邦大學(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Grande)研究後發現,相較於一般灰褐色個體,這是一隻患有黃化症(Xanthism)的護士鯊(Nurse Shark,學名為Ginglymostoma cirratum),這也是史上首次捕捉到黃化症鯊魚的紀錄,相關研究成果已於今年8月刊登在《Marine Biodiversity》期刊。

東海大學應用物理系也在粉專發文解釋,黃化症是一種遺傳性色素異常的突變,並以寶可夢的「色違」概念做為比喻,而這種突變曾在部分鳥類、爬蟲類和魚類有過記錄。

據《德國之聲》報導,除了遺傳性因素外,包含近親繁殖、環境壓力或水溫升高等因素,都可能是這隻鯊魚黃化的原因,仍待進一步研究才能確定。

至於橘鯊是否利於在自然界中存活,報導指出,黃化症有可能降低生物在野外的生存率,尤其是像護士鯊這種靠夜間潛伏掠食的物種,但這次被捕獲的個體已長到成體,代表仍有一定的適應力。
 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