飼料袋在路邊堆成一整排,這些都是被丹娜絲颱風吹壞的石綿瓦,它具有防火、隔熱的特性,早年普遍使用於建築,完整的石綿瓦不會產生危害,但如果破損、碎裂,其中的石綿纖維,就可能被吸進肺裡。
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職業醫學部醫師陳宗延表示,「不管是動物實驗,或者是就人類流行病學的資料來說,石綿都是一個非常清楚的會造成癌症的一級致癌物。」
台灣已經逐步禁用石綿,不過各地還存在不少含有石綿的建築。根據環境部調查,數量最多的依序是台南、高雄、雲林、嘉義,大多是這次風災影響最嚴重的地方,這家位於嘉義義竹的養雞場,就有三分之二被颱風吹倒。
記者詢問,「你估計起來,你這裡倒掉的石綿瓦量有多少?」
嘉義義竹畜牧業者回應,「那個量也不知道怎麼估計,都是石綿瓦啊。」
颱風造成大量含石綿建築毀損,需要清理、修復,但許多勞工或急於清理家園的民眾,都缺乏必要的防護。
台南市佳里區居民陳映蓉指出,「在把剩下的石棉瓦拆掉的時候,我們看到的是都沒有防護,也很多都是直接用暴力敲擊的方式,那個粉塵是直接這樣子散落。」
有醫師認為,這種情況已經不只是天災,而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。
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職業醫學部醫師陳宗延認為,「在這方面我會覺得要有一個應變的計畫,這個應變計畫也就會延續到,我們在做這些拆除時,空氣中石綿有多少的量,這事實上是可以監測的。」
美國、澳洲、日本等國家,先前就注意到天災導致的石綿暴露風險,日本在2007年制定相關法規,內容除了基本的安全防護,也包含必須事先評估天災發生時,會產生多少石綿廢棄物,以及監測災區空氣中的石綿濃度等等。
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表示,「災後的不管是拆除、清除、個人防護等等,在這個指引還沒寫出來之前,事實上指引裡面的一些精神,我們都用函釋的方式給民眾知道,我們也給地方政府知道。」
環境部及勞動部已經分別在7月底發布災後石綿廢棄物清除指引,但詳細程度與國際相較仍有落差。此外如何加速汰除既有含石綿建物,避免因天災受損,也是未來的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