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26年 全台蔣公行館逾30處

其實,除了草山行館外,先總統蔣介石,在台灣的26年中,由於落腳的地方,遍及全台,所以,行館估計超過30處,而這些行館,都成為歷史紀錄。 陽明山上的草山行館,原來是日據時代台糖株式會社,為了接待日本皇太子裕仁所建的,在先總統蔣介石進駐後,改名陽明山賓館,2003年開放後,才又改回草山行館這個名稱。 過去每年端午節過後,蔣介石都會來這裡避暑,平常的日子就住在士林官邸裡頭,1950年5月,蔣介石搬進士林官邸,官邸後面就是福山指揮部,可以指揮陸海空三軍,蔣介石在1950年5月搬進士林官邸之後,草山行館就降格為避暑山莊。 蔣介石在台灣的行館超過30個,一般人最熟悉的大溪行館,蔣介石喜歡這裡,據了解是因為大溪河谷很像溪口老家,除了大溪行館、在桃園還有慈湖以及復興賓館,也就是現在的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。 先總統蔣介石的行館,遍及全台灣,在澎湖也有一處少為人知的澎湖第一賓館,這處賓館是1942年,由日本人所興建的高級軍官招待所,八二三炮戰爆發時,蔣介石還曾經在這邊遙控金門作戰。 在中部梨山上,除了大家熟悉的梨山賓館,還有一處40年後才對外開放的福壽山莊,這座木造紅色平房,興建於1963年,外傳蔣介石每年夏天都會來這裡避暑,而且是搭直升機前來,因此旁邊還有一處專屬的停機坪,在房子的後院裡,兩張椅子還擺在那裡,這是當年蔣介石與蔣夫人看風景的地方。 這麼多行館,儘管地點不同,但不管在哪裡,行館都有共同特色,就是不管是臥房、書房、還是客廳,任何地方都有兩扇門,有一說法是方便進出,但也有一說是為了安全考量。 1949年,當時62歲的蔣介石,從上海到澎湖,轉進台灣。在台灣26年,留下多少行館,外界一直不清楚,然而行館的蹤跡,卻也為過去的歷史,留下了另一段紀錄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