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部長郭智輝,昨(4)日南下高雄主持產業會談,談話中以4000億美元舉例爭取調降關稅需要付出龐大代價,被外界解讀為就是美方要求投資金額,但經濟部嚴正澄清,這是以日韓投資規模做舉例說明。學者則提醒,台美談判過程如果加入中國繞道洗產地的疑慮,恐怕會成為不利因素。
總統賴清德5日一早出席活動,面對外界關注關稅議題不發一語,美國對等關稅在8月7日生效前,我方持續爭取調降空間。
不過就在前一天,經濟部長郭智輝和機械、金屬加工等業者商討產業對策,提到爭取關稅調降的代價,引起關注。
當時郭智輝說:「因為我們是第3個談的,所以絕對不是3000億美金或者3500億,可能再加一些4000億美金。你是希望中華民國政府下去投資,還是要民間可以籌措4000億美金下去?」
4000億美金關鍵數字,被外界解讀為目前美方要求台灣投資的金額。但經濟部則嚴正澄清,表示郭智輝當時是舉例說明,以日本、韓國先前投資美國的規模作為推估參考,並非指政府已有具體投資承諾或正在進行相關談判,請外界勿過度延伸解讀。不過,這番回應,綠營人士也直言,經濟部的澄清還不到位。
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指出,「金額就是不曉得他要對照什麼啦。鉅額投資大概就是難免,因為如果說我們要追求15%的關稅的話,那大概就是說參考日韓的案例大概也是必須。」
參考日韓拿到15%關稅的條件,日本將對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,並開放包括汽車和卡車、稻米等貿易市場;至於韓國則是承諾對美投資3500億美元,以及千億美元能源產品,同時也向美國全面開放市場,相對台灣目前則是條件不明。
中經院中國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國臣表示,「對等關稅事實上是針對中國,繞道出口或者是洗產地,現在對等關稅是20%,那洗產地的關稅大概是公定價40%。」
學者也強調,台美談判過程如果摻雜中國繞道洗產地的疑慮,將成為不利因素。如何向美國證明台灣沒有幫助中國「洗產地」,可能是政府可以加強的重點,才能讓雙方談判更順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