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投市一處建地,2023年3月開挖時發現疑似是清代牛運堀窯遺址,但南投縣文化局卻認定缺乏文資價值,僅進行施工監看,最後該址已經變成住宅,導致遺址消失。監察院調查後,認為南投縣文化局有重大違失,文化部文資局也疏而未查,因此對南投縣文化局和文資局都提出糾正。
文史學者拿著當時搶救回來的糖漏碎片,對於無法留住牛運堀窯遺址,感到很懊惱,「沒辦法找到,一個標準的糖漏形狀都沒有呀,那我們要怎麼去對歷史有個交代?」
根據相關資料顯示,南投窯始於清嘉慶年間,道光年間設了三窯,地點就在南投市的牛運堀一帶。2023年3月建商要開發時,發現疑似遺址所在。時任南投縣文資委員的文史專家梁志忠表示,當時就表達要保留,但未被文化局採納。
南投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梁志忠表示,「現勘會議的時候,其實3個委員都有到現場看,也知道現場滿地都是疑似古物,可是局長當初不知道為什麼就下了一個指導方向,說這個施工監看就可以了。」
文化局後續決定暫定考古遺址,並採施工監看,於同年10月開始進行,現場應由具專業考古背景的人員,進行實地觀察與紀錄,如果有挖到疑似文物,就該停工初步調查,但建商卻以大型怪手挖掘。文化局表示,該處歷經改建,開挖過程發現的都是殘缺不全陶片,因此尊重現場評估。
南投縣文化局長林榮森指出,「文資委員多數認為未達那個要件,做成施工監看的決議,就算我們是文化局,我們也無權跟他講說不行,這一定要如何如何,這樣等於是推翻文資委員的決議呀。」
文資局古物遺址組組長周彥汝表示,「有委員決議施工監看,但他們卻沒有依法將這個施工監看的決議送審議會進行審議。」
遺跡原址現在已經蓋了好幾排透天厝,也堆滿大批磁磚建材。監察院表示,南投縣文化局現勘時逕自推斷不具特殊性,輕忽出土遺物所隱藏之文資價值,且未做成調查報告送審議會審議,就決議採行施工監看措施,明顯不符規定,之後又以施工監看為名,行挖掘之實,導致全面挖掘毀壞殆盡,屬重大違失,文化部文資局也疏而未查,導致產生一連串疏失,因此對縣府和文資局都提出糾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