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總統川普(Donald Trump)去(2024)年7月競選時遇到槍手伏擊,是很多人至今難忘的畫面。如今這場暗殺即將屆滿1週年,專家分析,過去幾年來暴力的政治氛圍正在逐漸升高,這可能和政治人物的激進言論有關。
川普2024年7月13日在賓州巴特勒造勢演說時,遭到槍手伏擊。這起事件造成他的右耳受傷,被視為當年大選的關鍵瞬間。如今這場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,即將屆滿1週年。
川普本人在遇刺週年前夕表示,他至今仍然難以忘懷。
川普說:「令人很難忘,我當時不清楚怎麼了,但毫無疑問我被攻擊了,幸運的是,我很快就臥倒了。」
川普遇襲事件凸顯美國政治對立的白熱化。近年來,美國政治氛圍趨向兩極化,不同陣營的政治人物往往針鋒相對,而且愈來愈激烈。專家觀察,從川普第一次當選開始,以政治為動機的暴力行為就持續升高。
賓州大學政治系教授皮雅察表示,「我本來希望川普遇刺案發生過後,會促使政治人物冷靜下來,還會出現兩黨共識,讓言論不那麼激烈,但這並沒有發生對吧?」
美國國會山莊警局統計,過去1年針對國會議員的威脅高達9474起,和2014年的數據相比,升高了整整1倍。從國會議員到聯邦法官,都要求加派警力保護。而在地方,明尼蘇達州的州眾議員夫妻今(2025)年6月遭到暗殺,引發全美震驚。
有專家分析,政治人物的激進言論,可能進一步助長暴力的政治氛圍。
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克萊茵菲德指出,「也許有一群人有暴力傾向,可能會參與當地的暴力犯罪,然後他們聽到政治人物用暴力的方式談論其他人,他們就會想,也許我應該去針對那些人,於是政治暴力就開始升高。隨著越來越多普通人開始正常化暴力,就會進一步升高。」
回顧美國歷史,政治暗殺並不少見。從林肯(Abraham Lincoln)、甘迺迪(John F. Kennedy)等總統,一直到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(Martin Luther King Jr.)都是被暗殺身亡,但過去的經驗並未發現引發大量模仿犯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