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蓮的民間鯨豚調查船2日在外海發現一大群喙鯨,竟然是非常罕見的「朗氏喙鯨」;以往「朗氏喙鯨」都是擱淺後才會被發現,在外海看到這麼大群還是第一次。
20、30隻的大型鯨豚緩慢以群體方式前進,牠們在海上成群噴氣,用尾部擊浪,之後又集體下潛,研究人員原以為是常見的「柯氏喙鯨」,靠近後才發現是他們從沒在海上目擊過的「朗氏喙鯨」。
賞鯨業者呂世明說:「在過去的資料裡,這個鯨種只有在擱淺時才能知道牠長什麼樣子,結果昨天一次出現20幾頭,讓所有研究人員都相當興奮。這是花蓮20、30年來的首見,也很有可能是台灣第一筆的目擊資料。」
這起幸運的目擊是發生在2日上午,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鯨豚調查船,在花蓮港東南方10海里處發現,從事賞鯨的人或漁民都形容,要遇見牠的機率可是比虎鯨還難,因此相關生態資料也較缺乏。
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表示,「現場辨識出牠是朗氏喙鯨的最主要原因,是透過頭部白斑白色區塊辨識,以及較長的吻端辨識。朗氏喙鯨在野外常被跟瓶鼻鯨誤認或混淆,但昨天我們留下來的影像其實都非常清楚,所以後續已經獲得確認。」
依據海洋保育署資料,朗氏喙鯨分布在印度與太平洋區的熱帶海域,其中以西太平洋較常目擊,主要棲息於大陸棚以外的深水域。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表示,這次珍貴的紀錄整理後會對外公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