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今出港海測 估11月如期交艦

台灣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今(17)日首次出港進行海測,歷經4年多建造及相關測試的海鯤號,進度一度受光電桅杆延遲交貨而延宕,如今在台船及海軍的全力趕工配合下,只剩海測這最後一哩路。預計9月可完成浮航、潛航及作戰測試,如期在11月交艦成軍,提升我國的作戰防禦能力。

海鯤號甲板上站著海軍跟技術人員,在週邊小船隨行戒護下,17日首次出港進行海測,吸引軍事迷凌晨12時從台北開車南下,要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。

台北軍事迷許先生說:「阿扁時期,美方要賣我們就已經被擋掉,現在終於可以有辦法自己造出來。」

軍事迷岳先生則說道,「有突破了啦,因為今天終於算是潛艦第一次出港。」

台灣首艘國造潛艦2020年11月正式開工、2021年同月安放龍骨,2023年正式命名「海鯤號」並下水,後續進行一連串泊港測試後,本月14日被目擊首次以自主動力在高雄港浮航、17日出港海測,預計11月如期交艦。

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指出,「浮航第一階段就是簡單的浮航,全系統,包括主機的點燃。第二階段可能就是壓力測試,就是全速前進、滿舵右轉左轉,測試靈活度等等。」

國防部長顧立雄在5月23日曾表示,「海鯤號就等到這個泊港測試備便了以後,我們自然就會進行海測。」

伸出帆罩頂部的光電桅杆,去(2024)年因廠商延遲4個月才交貨,造成海鯤號原定4月的海測延宕,後續等浮航、潛航及作戰測試完成,就能交艦成軍。

蘇紫雲認為,「對於外離島還有台灣東部,潛艦就形成第二線的防衛,如果敵方想威脅本島,內圈(台灣本島)就是反艦飛彈、防空飛彈、無人機防禦,潛艦可以從敵人的後面進行夾擊。」

潛艦能遠距執行反封鎖任務,提高台灣防禦能力,但由於海鯤號後續艦預算遭在野黨提案凍結50%,軍事專家也呼籲,若海鯤號海測通過、順利交艦,希望國會能站在與政府一體的角度,客觀監督,讓後續艦如期如質的完成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