稱虐待動物為家暴預警指標 民團籲從守護小生命防更大悲劇

第3屆國際同伴動物日今(8)日在台北登場,現場可愛的狗狗貓咪和刺蝟融化不少民眾的心,主辦單位呼籲,動物虐待常是家庭暴力和兒少虐待的預警指標,保護動物就是保護婦幼的第一道防線。

摸摸小狗頭,萬事不用愁,15歲的Jimmy是陪伴犬協會目前最高齡的狗狗,和其他狗狗夥伴四處巡迴宣導動保議題的重要性。在國際同伴動物日這天,希望透過毛孩,讓大家理解守護脆弱更小的生命,就可能避免更大的家庭悲劇發生。

台北市陪伴犬協會理事長蔡文揮表示,「那虐待狗狗,我們也是可以透過狗狗來追尋到家庭的虐待,所以我們用這些這麼多可愛的狗狗,說不要去虐待牠。」

台灣環境生態護育產業工會理事長何承翰強調,「每一件動物保護的案件被大家關注,它後面可能就是可以解決掉,另外產生嚴重傷害人的家庭暴力事情。」

不管是黑貓白貓,能被好好愛著,就是最幸福的喵星人,認養專區的貓咪用萌臉敲開人類的心房。一旁安靜角落還有被棄養的小刺蝟,呆萌的外表和實際照養的辛勞有落差,導致棄養事件層出不窮。真正要改變,得從飼養觀念開始著手。

台灣刺蝟照護推廣協會監事主任娜娜呼籲,「領養之前釐清牠的飼養觀念,因為通常棄養都是發生在我不理解的狀況下帶回家,然後產生的問題與預想的落差太大了。」

主辦單位指出,動物虐待常是家庭暴力和兒少虐待的預警指標,保護動物就是保護婦幼的第一道防線,除了宣導民眾日常觀念,也邀請專家學者共商解方,建立家庭與動保之間跨領域的通報機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