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博館場址植被遭移除 民團憂破壞水土保持

國立原住民博物館現場址預定今(2025)年底前動工,這禮拜卻出現好幾台怪手,將周邊綿延約1公里的次森林植被給移除。民團質疑這些次森林約花20年養成,當地生態也很豐富,移除植被舉動恐已破壞水土保持,呼籲施工單位停工;市府回應動工是基於去(2024)年颱風後場址許多枯木倒枝等狀況,為免病媒蚊孳生進場清理環境,沒有濫墾濫伐。

怪手大面積動工後,本是綠蔭的次森林的樣貌變成光禿的黃土,只保留樹冠層的景觀橋木,讓護樹及民間團體質疑是破壞水土保持。

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指出,「博物館這麼多的森林它都要保留,動工前、還不是正式工程,就一堆怪手進來把樹挖掉,會讓我們覺得有一點詫異,明明就要動工了為什麼要急著來,做這樣子破壞性整理呢?」

高雄市公督盟理事長陳銘彬表示,「砍樹後種草皮就比較好看嗎?從淨零減碳或是都市景觀各方面來看,種草皮沒有比較好。」

民團指出,遭毀的山坡森林是國立原住民博物館場址,預定今年要動工。基地有許多20年養成的次森林,場址土地約有80%都是山坡地,甚至其中也有5成以上是15度以上山坡地;原博館的環評也看出基地生態豐富,有鳳頭蒼鷹、黃鸝等多種保育類動物,植物清除也可能導致牠們生存環境消失,呼籲市府停工。

高雄市工務局公園處長林燦銘回應,「針對枯樹枝等等的清理,相關的自然生態復育部分,我們儘量保留相關的一些植被。」

市府表示,此案是因為去年颱風後許多倒木及毀壞廢棄物,加上澄清湖青年活動中心自民國105年底歇業後就沒人管理,為免病媒蚊孳生才會進場環境,沒有濫墾濫伐,後續生態復育的部分也將參考民團意見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