崩壁爬上爬下,陡坡幾近90度,每次向前一步都得留心腳步。緊鄰峭壁,穿梭狹窄步道;徒步快攻山區,塵土飛揚,片刻不可鬆懈。
0403強震重創太魯閣,超過千人受困,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山崩救災現場,動員數百人救援,但這趟賭命任務不斷有難題。
花蓮縣消防局特種搜救大隊副大隊長陳力平指出,「台8線直接就被石頭落石山崩擋住了,車子沒辦法過,變成你要停下來,我們人可能一天走個5公里、10公里了不起,甚至這石頭就大概從同仁的頭頂上可能不到1公尺的地方飛過。」
新北市特搜協會教官羅伊婷也指出,「有一段路幾乎看不到,也有隊員的車被打到。」
巨石擋路,阻礙救援行動;通訊系統中斷,災情收集不易;餘震不斷、落石頻繁,多次置身險境,搜救前線困境還不止於此。
新北市特搜協會教官黃志宏表示,「我們進場跟消防員不一定每一樣資訊全部都一樣,所以有時候會有溝通上的問題,就怕有後續的救災團體也想進駐的話,他不知道現在情境的狀態。」
公視記者陳冠勳報導,「其實特搜大隊救災器具不少,包含有鏈鋸、圓盤切割器,但這些工具在山域救援能夠發揮的效益有限,一來入山搜救講求輕量化,再者像這次大地震也使用了這台消岩機,但落石太過巨大切不開,因此山區搜救主要還是以徒手為主。」
震後72小時關鍵黃金救援,搜救隊與時間賽跑,設法克服難找、難到 、難救3大挑戰,但大型突發災難怎麼提升救援效能、兼顧安全,把救災迅速做好、做到位?
消防署特搜隊代理科長徐英哲表示,「低軌衛星架設完成之後,等於在那個瞬間,電話、網路的部分都可以暢通,剛好也趁這次0403地震我們面臨基地台通訊中斷的情況下,我們如何利用低軌衛星的技術來結合救災?」
汲取這次經驗,強化通訊設備,突破斷訊問題。由無人機先行,勘查地形、協尋目標,降低救援風險;在各地加快設立救災器材倉儲據點,縮短動員整合時間。
徐英哲表示,「當我們已經確定定位到這個大體的時候,可能會有算是比較新進的搜救同仁,現在會再想起這個情境,可能PTSD(創傷後壓力症)每個人感受程度不一樣,它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。」
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,「DMAT(災難醫療隊)的人要到第一現場檢傷治療,傷患到醫院就編好1、2、3號,不用再問你是什麼人、要看什麼。」
當地災難醫療隊也派先遣小組,直奔現場檢傷治療,用科技化方式加快後送流程,但這次強震仍有不足。
花蓮慈濟醫院人工智慧醫療創新發展中心專案經理林佳玟指出,「前面其實網路是斷掉的,有造成影響,下一步會做離線也可以使用。」
未來災害多變未知,現在能做的,只有從一次次經驗裡不斷調整,把救災救護動能持續升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