緬甸地震受到的傷害,可能比官方公布的還要嚴重,緬甸政府也罕見的向外求援。受到國際制裁而近乎封閉的緬甸,是否可能重新搭起對外聯繫的橋樑?來看長期關注緬甸議題的公視國際記者楊智強報導。
公視國際記者楊智強報導,領導緬甸反抗軍的民族團結政府昨(30)日已宣布停火2週,但軍政府到今(31)日晚上都還沒有表示跟進,甚至有不少消息傳出,軍方仍在對反抗軍控制的地點進行空襲。雖然聯合國跟國際社會都表示無法接受,但是這其實就是緬甸軍政府長久以來的作為。
從過往軍政府的紀錄來看,無論是2008年的納吉斯颶風與2020年的Covid19疫情,軍政府都是把救援物資先分給軍隊跟軍人家庭,最後才會分給民眾。軍政府是否會因為這次的災難,重新跟國際社會接軌,楊智強認為機會不大。
楊智強指出,緬甸軍方很有可能只會跟中國、俄國等支持軍政府的國家交涉。昨晚軍政府發言人公開表示,不會讓國際記者進去緬甸。現在可以看到的外電新聞都是在地震爆發之前,跟緬甸軍政府達成一定程度默契,才被允許留在當地,其他大多像CNN、路透社、《紐約時報》、半島電視台等記者早已被軍政府驅離。
楊智強報導,未來緬甸內部如果沒有透明的新聞報導,國際社會送進去的物資都交到軍政府的手中,資源如何分配,完全無法得知。目前情況有點像是軍方把緬甸人民當成人質,向國際社會要脅救援物資。
另外,緬甸軍政府目前也因為人力跟技術不足,無法展開大規模的救災行動;再加上4年來的內戰,百姓對於穿著軍服的公務員失去信任,很難一時間改變人民對於政府的負面印象,這讓緬甸就算有心要救災,也很難進行。從這些狀況看起來,緬甸未來的重建之路,可能會相當崎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