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農藥在2022年總使用量超過9千公噸,過量以及不正確的使用,不但造成農藥殘留的問題,長期下來土地也不健康。他們走入田間,診斷後開立處方也減少農藥和肥料的用量。協助農民精準用藥,將專業知識帶入務農現場,廣受農會和農民的歡迎,不過,《植物醫師法》卻遲遲沒有通過。
雲林是台灣的農業大縣,在這片平原上創造出全台第一的農業產值。2017年開始,植物醫師穿梭在田間道路,就像早期的醫生到診服務。只是他們拜訪的是農民,診斷的是農田和作物。
儲備植物醫師李宗翰形容,「這是黃條葉蚤咬的它會咬很小一孔一孔,小菜蛾咬會吃到葉子都不見。」
植物醫師事先透過電話溝通,現場確認診斷後,直接將處方,費洛蒙誘捕器交到農民手上。
李宗翰提到,「丟在中間這組差不多可以撐1個月,吊在這裡就好,蟲飛過來就不會像那張黏到都不是主要的害蟲。」
李宗翰成功輔導過胡瓜種植案例,A區是農民的用藥狀況,B區是診斷後開立的處方,用藥明顯減量。幼苗時期差異不大,隨著周數增加,A、B 2區的作物開始出現顯著差異。最後植物醫師開立處方的B區,採收期多了1個月,產量增加2至3倍,防治成本也減少三分之一。
李宗翰強調,「我們的立場可以更中立的告訴他說,我真的想要替你省錢,所以我們才會推安全用藥與精準用藥。」
儲備植物醫師計畫推動以來,人力從一開始的40位,增加到現在的104位,顯見農民的需求。2016年開始,相關單位就推動植物醫師的立法,至今仍未通過,竟然是卡在醫師兩個字。
台大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主任蕭旭峰認為,「醫師團體對於這個名稱的顧慮,那一開始我們碰到這個問題也很驚訝,因為全世界都沒有這個問題,老一輩的老師其實還蠻在乎這個東西,明明就是植物醫師。」
要改善用藥用肥過量的現況,需要專業制度進入務農現場。精準用藥才能為食安把關,環境永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