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泰緬邊境的跨河大橋附近,幾位台灣人四處張望。來自海島國家,對於陸地上的跨境,充滿好奇。邊境行動的創辦人賴樹盛指著對岸的緬甸,為公益旅行的參與者講解泰緬邊境的歷史與現況。
20年前賴樹盛來到泰緬邊界擔任志工,就此跟這裡結下不解之緣,並且在2015年創立了邊境行動。
邊境行動創辦人賴樹盛表示,「所以當然泰緬邊境,最主要還是因為緬甸的關係,所以有很多緬甸的難民、移工來到邊境上,孩子沒有讀書的機會,所以我們就攜手當地的社區,一起去辦學校、一起為這些流離的孩子來辦教育,最重要還是匯聚台灣的善心、善意。那我們在這邊資金,現在我們每年都資助了16間這些邊境學校,大概1700孩子,大概7、80位的老師,或當地的服務工作者。」
9年前接受過邊境行動協助的學生,現今都已長大成人。有不少學生都願意回到家鄉,回饋鄉里。
泰國達府兒童基金會執行長彭(Pong)說:「我覺得這個計畫對村子裡的人有很大的幫助,那時候我想說如果我有機會,我也想要成為這個單位的一分子,所以最後我就決定要回來這裡加入他們,這樣我也可以幫助村子裡的人,讓他們跟我一樣,有機會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。」
彭(Pong)對公益旅行參與者說:「你叫什麼名字?(英文),你叫什麼名字?(克倫語)。」
彭是這一趟公益旅行的引路人,為了讓參與者更順利的跟當地人們互動,簡單的克倫語,是基本的技能。
賴樹盛表示,「到社區拜訪、到學校去拜訪,還有到山上的部落生活2個晚上,2天,還有很多彼此交流的機會、觀察的機會。我覺得這些一切,還是會回到我們每個人的身上。」
公益旅行團員陳威廷認為:「我覺得跟一般旅行不一樣的點,一般旅行就只是去景點走馬看花,可能拍拍照、打個卡,可是我覺得這樣子深入到現場當地,你看到當地人民的生活,看到他們平常生活的樣貌,你會發覺,其實我們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是很幸福的,然後也可以思索,我們未來可以有什麼樣的機會,或是能力可以再去協助他們。」
緬甸的長年戰亂讓泰緬邊境成為流離失所者的避難地點,來自世界各地的NGO在這裡伸出援手,給予協助。然而,同為亞洲一分子的台灣,也沒有置身事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