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北校園發生學生割喉案,受害學生傷重不治,教育部表達痛心與遺憾。這次的不幸事件,教育團體呼籲政府應該檢視曝險少年的輔導機制成效不彰,以及現行教師輔導管教學生辦法的執行困難,並且正視家庭教育與家長的管教責任。教育部表示,會檢討落實保護校園學生安全的機制。
新北國三生在校園內遭到割喉死亡,而加害者曾因案收容,才從少年觀護所出來,回到校園。
國教盟表示,政府應該檢視曝險少年的輔導機制成效不彰的問題,而主管機關更應該提供資源,落實曝險少年中介教育,在輔導確實發揮功效後,經評估後才返校,才不會讓類似攻擊學生事件再度重演。
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,「實際上少觀所,它就是把你關在一個看守所一樣,一個裡面,它關起來是用隔離的方式,時間短1個月、長3個月,中間沒有聽到任何輔導、照顧的這些過程,也沒有溝通協調的過程。」
教育團體認為,近年來學生校園攻擊事件有增加的趨勢,從教育第一線來看,現行的教師輔導管教學生辦法,執行上出現不少困難,常常讓老師難以管教,甚至遭到投訴。
此外,許多問題學生往往跟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,建議修法也要讓家長也要負起管教義務及罰責。
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說:「學校輔導管教辦法裡面,並沒有相關的強制家長,一些帶回的責任。目前來講,其實是沒有罰責啦,願意配合的是OK,但是有些沒有辦法配合的,這個就造成一些困擾,不知道怎麼處理啦 。」
長期在第一線幫助中輟生等非行少年的NGO團體認為,這些少年往往來自失能家庭,幾乎對學校生活難以適應,學校也缺乏強制力,政府確實有必要投入大量資源,接住他們。
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副執行長劉宏信指出,「教育體系、社政體系,甚至司法體系,一起來思考這一塊,需要的環境就比較少數人,然後比較個別的需要去開,特別為他有用的課程,探索很多他未來可能性的課程。那還要去避免他有太多在社區,或家庭環境裡面的一些負面的影響。」
對於各方建議,教育部強調,會檢討現行中介教育後的輔導評估機制,也會儘速了解校園安全檢查的限制與地方教育單位研商,落實保護校園學生安全的機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