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利署近年來整治花蓮河川方式,主要以自然工法實踐生態治水,並整合各單位工程,避免中央和地方重疊工程浪費經費。經過1年的觀察,除了節省許多預算外,許多野生動物已回到棲地。
這裡是花蓮木瓜溪位在吉安鄉的初英和華隆段,水利署興建庇護池後,經過1年的觀察生態已漸漸恢復。
在地居民表示,「因為我們這個生態園區,我們是預計要1個活動區啦,這裡要做教育區,另外那邊我們要做1個生態園區。」
根據觀察,路上的一些已漸漸看不到的野生動物,包括麝香貓、食蟹獴和山羌等都慢慢回到棲地,尤其是一些早期受到斷水影響而消失的魚蝦現在也陸續出現。
水利署第九河分署長王國樑指出,「指標像說菊池氏細鯽的部分,像是日本禿頭鯊等等,我想這部分,隨著環境保護的部分,可以感覺發現說那現在好像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啦。」
除了生態恢復,避免浪費資源也是整治河川的重點,所以水利署開始與林保署、水保署或是縣府單位成立溝通平台檢視整合工程計畫,有效節省超過一半以上經費。
王國樑表示,「如果說大家透過一些平台會議的溝通,知道說這些點,有哪幾個單位會有一些經費的挹注,那大家能夠透過協調合作方式,那很多東西就能夠錢能花在刀口上。」
除了木瓜溪,九河分署也在受到颱風摧毀需重建的豐南堤以綠色工法進行整治,有效兼顧防洪安全與生態維護,成為民眾與各機關學校戶外教學觀摩的教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