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生的心理健康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,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,今(18)日上午舉辦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記者會,發現壓力最大的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,其次是即將就業的大四生。讓他們感到壓力的來源,包含時間不夠用、課業壓力重,擔心畢業後的就業問題。專家建議,除了透過專業心理諮商,家人支持也很重要,才能緩解大學生壓力情緒。
大學生看似自由的上課型態,其實揹負的壓力可不小,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針對1635位大學生做問卷。發現大專學生中以大三生壓力最大,其次是大四生以及大二和博士班生學生。
大學三年級學生表示,「畢業之後的壓力會比較大,我念的是企管系,可是我不知道自己之後要幹嘛。」、「很多時間要用報告什麼的,但是我們還要上班,就有點會趕不出來這樣。」
調查報告指出,讓大學生感到有生活壓力的,包含時間不夠用、課業壓力重還有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就業問題。
專家建議,政府應該超前部署大學生心理諮商服務,提升校園相關人員的專業知能,以及強化校園心理健康知能活動,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才會健全,避免因為壓力大出現尋短狀況。
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提醒,「如果一般家,家中有大三大四的孩子,當然在現在年輕世代,他們對於生涯的規畫可以多關注。」
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指出,「學生的憂鬱的比例比疫前大概高了大概9%左右,他真的有一個憂鬱傾向的話,透過心理師的力量是可以介入跟改變的。」
現階段儘管衛福部有補助,15歲到30歲民眾3次免費心理諮商,但傳出申請人數過多,部分縣市暫停收案。
專家呼籲,政府加碼補助,考量擴大辦理或增加諮商次數,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