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洲大蝸牛全身寶 象牙海岸契作創可觀經濟產值

台灣熱炒的「炒螺肉」使用的食材是非洲大蝸牛,這在非洲是國民美食,大蝸牛全身都是寶,殼和黏液能加工做成飼料和美妝品。這幾年非洲大蝸牛棲息的熱帶雨林面積大幅縮減,導致野生蝸牛的數量銳減。象牙海岸在2017年系統化投入蝸牛養殖,透過契作收購創造可觀的經濟產值。然而非洲大蝸牛也是農作的大威脅,恐影響生態平衡。

放在掌心的非洲大蝸牛模樣可愛,對非洲民眾來說,大蝸牛從內到外都是寶,蝸牛肉脂肪含量低而且富含蛋白質,簡單烹調就能品嘗鮮嫩多汁的美味。

蝸牛殼加工後可當飼料或美妝品原料,而含有醣蛋白的黏液尤其珍貴,加入椰子油、香精做成保養品、沐浴精和手工皂可幫助皮膚保溼,是當地女性的美容聖品。

保養品廠經理布隆表示,「蝸牛黏液能滋潤皮膚,讓皮膚保水改善膚況,減緩皮膚老化。」

野生的非洲大蝸牛棲息在雨林,由於大面積的林地被轉種可可樹,過去60年西非雨林面積就少掉9成,加上農民使用殺蟲劑導致蝸牛的數量逐年遞減。6年前象牙海岸的蝸牛專業公司成立養殖場,為大蝸牛找到新家。

翻開樹葉叢,一隻隻非洲大蝸牛就躲在裡面。位於象牙海岸最大都市和經濟首都阿必尚以北40公里外的阿扎吉耶,總共有30座像這樣的大蝸牛養殖場。大蝸牛容易繁殖,養殖技術門檻不高,吃的是樹葉、蔬果、玉米等穀類,只需要2天餵食1次和定期給水就能養得頭好壯壯,每隻平均重達500公克,可長到10公分長。

業者也掛保證,養殖蝸牛肉的美味絲毫不輸給野生蝸牛。

象牙海岸蝸牛專業公司創辦人布魯認為,「蝸牛養殖成本不高,無須農業獸醫科技,很容易養。方法很天然,而且是有機養殖。」

大蝸牛帶來的產值就像牠的巨大體型一樣吸引人。布魯輔導農民育種與養殖蝸牛,再透過契作收購創造養殖與通路行銷的雙贏局面。1座成本10萬台幣的養殖場,1年可創造62萬台幣的利潤,帶動上千人投入養殖,過去5年的產量從一年25公噸激增10倍,達到250公噸。

象牙海岸靠蝸牛養殖創造可觀的經濟產值,然而非洲大蝸牛卻是農作的大威脅。非洲大蝸牛一次可產下700顆卵,1年可產上2千顆,牠們啃食葉菜和嫩芽,農民往往損失慘重。而且大蝸牛帶有寄生蟲和病菌,除了導致植物染病,人類也無法倖免。美國佛州在2022年就傳出大蝸牛繁殖過剩所引發的環境危機。

佛州農業部生物學家史丹利分析,「大蝸牛還有另1個問題,是牠帶有廣東住血線蟲會導致人類罹患腦膜炎,上週五我們檢驗出有人罹患廣東住血線蟲。」

佛州農業專家指出,大蝸牛模樣呆萌,如果民眾當作寵物飼養,切忌不能任意放養,否則會威脅本地生態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