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團調查淡水河廢棄物 近7成為使用1次性民生垃圾

荒野保護協會今(2023)年號召志工走訪淡水河流域,進行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,比起2020年河岸段廢棄物每公里從73袋垃圾、倍增到156袋,分析這些垃圾高達7成為生活常用1次性飲料飲食廢棄物,新北市環保局指出,新冠疫情改變民眾消費習慣,讓民生垃圾增加3成以上。

號召志工一起走訪全國各大河川調查垃圾分布,荒野保護協會今年重點放在淡水河流域,近40名志工完成長達283.5公里的全流域踏查,發現平均每公里就有156袋垃圾,比起3年前的73袋,河川廢棄物數量倍增。

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徐筱珺說:「寶特瓶罐、飲料杯、免洗餐具等等,這些一次性的飲料杯,生活使用的一次性東西就很容易出現在河床。」

此次調查也發現,淡水河流域有8成垃圾集中在6%河岸段上,熱點包括關渡大橋、社子島、蘆洲地區淡水河沿線步道。

川廢倍增,除了清理,新北市環保局也認同應從頭減量,不過坦言,新冠疫情改變消費習慣,2011年新北民生垃圾1300公噸,但疫情後增加三分之一。

新北市環保局簡任技正許銘志指出,「很多餐廳都改成外帶,我們必須要增加很多的包裝材料,跟一次性的東西,廢棄物每日直接增加到1800噸,光是新北市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廢棄物量。」

這些垃圾在下游容易堆積在河道彎道處、與密集的植被中,在雨勢較大時會加速沖刷入海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