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色和平8月中下旬實地走訪小琉球,以穿越線的生態調查方式,於水下10公尺進行監測。在多個遊憩地點發現每平方公尺內的魚連1隻都不到,體長也只有5至7公分,魚類群聚密度明顯比墾丁入水口跟綠島低,認為小琉球沿岸的生態資源瀕臨枯竭。
潛水人員在水下10公尺深的地方拉起「穿越線」,準備仔細觀察海裡面魚類生存狀況,偶爾可見零星幾隻。
綠色和平在8月中下旬,找調查團隊來到小琉球6處遊憩景點的沿近海,其中5個點每平方公尺只有0.4至0.8隻魚,魚類群聚密度遠低於墾丁入水口及綠島。
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表示,「其他的地方都不到1隻魚,其實數量是非常少,而且體長也非常地小,平均約5至7公分,魚類的資源都呈現下降的趨勢。」
綠色和平指出,其中花瓶岩變化最大,魚類單位面積數量從2010年的2.5隻降至今(2023)年的0.6隻,顯示魚類資源衰退。
研究團隊也發現多數樣點珊瑚覆蓋率低於30%,珊瑚礁體系出現優勢物種單一化趨勢,學者表示這次的調查與長期研究的趨勢一致。
海洋生物博物館樊同雲認為,「小琉球反而雪上加霜,人為的汙染破壞非常地多再加上氣候變遷的衝擊,所以它衰退地非常嚴重。」
學者認為,小琉球生態當務之急是改善人為污染並設置保護區,綠色和平認為推動《海洋保育法》才能有效保育海洋觀光資源,至於是否進行觀光客總量管制、收取登島費或進入潮間帶收保育費,當地觀光發展協會表示,島上一半支持一半反對,要推動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