捐腎者若不注意均衡飲食 術後慢性腎衰竭風險增6.63倍

進行器官捐贈後,捐贈者的身體也得要多注意。台中榮總長期對國內1300位活體腎臟捐贈者分析發現,手術後發生慢性腎衰竭的風險達正常人的6.63倍;如果捐贈者之前還有高血壓、高血脂等慢性病,引發腎臟異常的風險又更高。因此提醒捐贈者,一定要進行長期追蹤。

曾先生翻開衣服,腹部的疤痕就是6年前,捐贈腎臟留下的。現在雖然健康狀況良好,但還是有尿酸偏高的問題。

腎臟捐贈者曾先生表示,「有一次我偷吃醃肉,然後我尿酸就整個飆高,痛到不能走呀,就是不能走,就算你不動,它還是很痛。」

除了尿酸,曾先生也有膽固醇偏高的情況。

44歲的他在2017年捐贈左腎給弟弟,雖然手術成功,但是他因為工作忙少喝水,飲食沒有節制,增加腎臟負擔,也讓慢性腎衰竭和尿毒症的風險增加。

台中榮總在2006年開始,針對國內1300名腎臟捐贈者分析發現,術後發生高尿酸血症的風險為正常人的1.7倍,慢性腎衰竭、腎功能異常更是達6.63倍。若是捐贈者之前已經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,慢性腎衰竭的風險更高。

台中榮總腎臟科醫師游棟閔說明,「僅存一顆腎臟可以達到70%-80%的功能,我想足夠一個人正常的使用,但捐贈者有時候沒注意到,日常生活的飲食、飲水的時候,就常常會造成高尿酸的狀況。」

醫師表示,捐贈者剩下的一顆腎臟,腎功能雖然可以負擔身體的運作,但飲食和生活習慣還是要改善,避免增加腎臟負擔之外,也要回院長期追蹤,確保捐贈者的健康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