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提高產量、調配產期,普遍會在火龍果、茭白筍、釋迦等農作物上使用農業照明,不過暗空協會指出,燈照消耗能源又製造光害,應該慎用,呼籲政府應該進行盤查,訂定準則,將外部環境成本納入評估。
黑夜中果園燈火通明,為了調配產期和提高產量,彰化二林有300多公頃生產火龍果的果園夜晚都必須點燈,農業部也補貼電費。
暗空協會指出,可以理解點燈的必要性,但如此消耗能源、製造光害,對環境有不小負面衝擊。
台灣暗空協會理事長林正修指出,「目前的現況是不可忍受的,目前是非常粗放、非常沒有效率,然後農民天天在擔心電費跟燈泡的折損,然後消費者再吃到的,其實是虛胖的。」
暗空協會示範,農民可以透過加裝燈罩來降低亮度,強調改善光害有很多方法。
台灣暗空協會理事長林正修表示,「這個加入1個最簡易的燈罩之後,可以減到40到50lux。」
二林農民表示,燈照可調節產期,火龍果才不會集中採收,衝擊價格,之前也嘗試過把燈泡位置調低一點,但效果不好,希望農業部研發更有效率的照明方式,減少光害也許還能節電。
彰化二林火龍果班長莊木期表示,「光不會上去,下面的光會加強,我們本來要點2個月,有可能點1個半月或者是點40天,就可以把點燈的電費省起來。」
農業部表示會請研究單位做更嚴謹實驗,找出最有效率又不傷害農作物的照明方式。
暗空協會指出,除了火龍果,釋迦和茭白筍也大量使用照明,呼籲政府應控制光害蔓延,訂定照明準則,將環境成本納入評估,從嚴審查補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