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外匯存底超過5600億美元規模全球第4大。有立委提案修《中央銀行法》主張提撥外匯存底的1成成立主權基金,建議可仿效新加坡主權基金GIC,採保守穩健模式長期佈局。央行總裁楊金龍採開放態度,強調不反對但不能無償撥付,其他國家主權基金,多半由財政單位主掌,央行職責是穩定金融。
央行外匯存底幣別組合以美債、美元為主,金額高達5600億美元,規模全球第四大,不過年收益率僅2.6%。
有立委提案,修《中央銀行法》建議提撥外匯存底10%成立主權基金。
目前全球共52個主權基金,挪威政府退休基金資產規模全球最大,高達1.37兆美元,資金來源石油出口收入,而非退休金提撥。資金規模第2、第3大都是中國主權基金,資金來自外匯存底。而全球第6大新加坡主權基金GIC,資金來自貿易盈餘。
民眾黨立委吳欣盈說到,「那GIC呢?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不像淡馬錫,它也是追求超越通膨的實質報酬率,調整風險偏保守而相對的穩健。」
民進黨立委鍾佳濱指出,「央行的任務,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,維護對內對外的幣值穩定。」
不過央行示警,台灣非IMF會員國應持有更充裕外匯存底。至於是否成立主權基金,央行總裁楊金龍採開放態度。
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表示,「不會說潑冷水,外匯存底中央銀行要撥出去可以,但是就像新加坡主權基金GIC一樣,是用委託的方式,不能無償。淡馬錫就是買了比特幣,結果它虧了。」
不過也有學者表示,不一定要框架在「主權基金」,類主權基金也可以。
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提及,「政府49%民間51%由民間主導,由政府來監督董事會,叫類主權基金。」
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黃朝熙說道,「成立一個專法,可以獨立於央行之外,央行如果要參與,大概可以把少部份的外匯存底拿來投資。」
台灣是否應仿效他國成立國家主權基金,央行認為,宜由政府整體考量,主要是台灣是否具備如石油收入、穩定財政盈餘等條件。而勞保、勞退、國民年金及退撫基金,雖無主權基金之名,其實已有主權基金之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