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戰時期阻原子彈威脅 丹麥逾50年碉堡今改建博物館

丹麥日德蘭半島北部,有一座碉堡藏身在森林。這個隱藏50多年的祕密基地,大約可容納350人,裡頭包括餐廳、臥室,到醫院、手術房全部都有。碉堡現在改建成博物館,但每年只提供6萬張門票,勢必相當搶手。

打開這面看起來有點歷史的木門,裡頭別有洞天。一條長達300公尺的水泥走廊,通往這座建在山腳下、已經有超過50年歷史的秘密碉堡。

建造於1960年代初期,冷戰最緊繃的時期。博物館長解釋,這個碉堡建造的主要目的,就是保護丹麥政府免受原子彈威脅。

北日德蘭半島歷史博物館長法嵐森指出,「戰爭的第1階段被認為會最嚴重,時間大約是30天。事實上大多數人認為,戰爭會在這30天內結束。如果能在第1階段維持國家運作,就很有機會保有控制權並戰勝。」

丹麥政府從沒來過這裡,這個碉堡也在2003年停用,並在2012年對全世界公開。當局耗資8000萬丹麥克朗、將近新台幣35億元,將這裡打造成一座博物館,裡頭幾乎所有東西都保持著60年代的樣貌。

博物館總監表示,透過這個碉堡,可以一覽冷戰時期的日常生活,以及政府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所做的安排。

北日德蘭半島歷史博物總監諾巴赫說:「這也是一個關於原子彈的故事。但是沒錯,真的是與民主有關。武器是主要的原因,畢竟按下按鈕是容易的那個部分,困難的是在戰爭和危機時期守護民主。」

來到這裡、不只能感受冷戰時期的緊張氛圍,館方還特地展出廣島原子彈爆炸後的殘骸,來提醒民眾原子彈的威力。當前的俄烏戰爭,也讓不少人再次感受到核武器的威脅。

法嵐森表示,「事實上歐洲領土發生一場戰爭,戰爭的威脅確實存在。使得這一切突然又變得息息相關,而且有一種比以前更貼近冷戰的感覺。」

這個冷戰碉堡博物館從2月13日起,開放民眾購票參觀。每次以10人一組,進行路程2公里、90分鐘的設施導覽。每年只有6萬張門票額度,平均一天只有不到200人能入內參觀,門票勢必相當搶手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