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真欠工人,原因是真複雜,毋過咱欲來看有一陣少年工班一个搝一个做工。講毋驚食苦,也想欲改變社會對粗工的刻板印象,希望予逐家了解,靠雙手努力賺錢,是一項實在、值得尊敬的工課。明仔載暗時7點半,青春咱的夢𤆬鄉親來看這陣少年家,按怎行出家己的路。
日頭赤焰,將近3、40度的高溫,一天超過8小時在太陽下曝曬工作,對工地的老師傅來講已經習以為常。做工雖然硬到,但是薪水相對優渥,對剛出社會,有拚頭的年輕人來說,可以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不過,現代年輕人卻不是這樣想。
水電工程公司機電部長 賴柏翔表示:「年輕人要做這途,通常是環境的問題,現在的年輕人有比較多自己的思想,不知道跟年紀大的如何相處,所以那時候比較會有衝突。」
台灣缺工嚴重,和年輕人 不願投入工程營造業有很大的關係。並不是所有年輕人都怕吃苦,但是想要他們留得住,環境和文化很重要。一群年輕人工班團隊看到問題,決定要團結起來,做伙改變社會大眾對做工人的刻板印象,他們結合各項專業組成團體,創造不同的工地風氣。
匠人部落首領 王均守表示:「我們台灣,我們對做工程的印象就是工人,很少會像日本,不然就像澳洲那樣,我們叫匠人或職人,開一個路線出來。」
從改變工地文化、建立完善制度開始,匠人部落提倡讓年輕人有一個好的工作環境,也積極經營網路社群,辦活動吸引年輕人的目光。
匠人部落成員 李國維表示:「看到他的IG就發現說,這裡面都是年輕人,年輕人是需要一個成就感,他需要一個向心的感覺,我覺得在這裡面,大家一起做、好玩,你也可以被看見。」
想要打破窠臼,翻轉未來,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有限,不過一群理念相同,志同道合的夥伴相聚起來,就有無限的可能,也讓台灣缺工的困境,看見解決的曙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