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博館首次文物大搬家 紀錄片呈現

位於台北市南海路的國立歷史博物館,去年啟動整建計畫,一共6萬3千件的文物都要大搬家,史博館用紀錄片的方式,記下這浩大的工程,期待三年的整建時間,能讓史博館展現嶄新的風貌。

民國44年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,去年啟動升級計畫,首要任務就是把六萬三千件文物,從史博館搬到故宮和研究院存放,這個任務對工作人員來說,壓力很大。

國際學術創新小組 賴貞儀說:「我們管理的不是自己的東西,它是屬於是國家的財產,所以你會覺得那個壓力會更大,因為你知道很多文物是滿脆弱的,尤其很多是屬於出土的、經過修復的,所以它在我們博物館裡,幾乎是從來沒有出過館。」

63年以來,看到館內第一次有大量文物出館,除了使命感,更多的是感動。


史博館研究組 韓慧泉說:「看到真跡還有看到畫的影像檔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,那差別太大了,你會為之一震,你會看到它的細節的時候,你會發覺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精緻。」

讚嘆古物的美麗,同時更要仔細記錄下每件文物的狀況,從檢視、清潔、基礎修復,加上包裝、搬運,這趟搬家工程浩大又繁瑣。

史博館升級整建計畫包裝運輸 楊傑文表示,「我們把展品從櫃內搬運到整飭桌上,在持拿的過程當中,我們會先看這件文物,哪一個步驟、哪一個位置是適合持拿的,每一件的文物它都有不同的持拿的方式跟持拿點。」

絕對不能有任何碰撞或閃失,將文物搬上車後,到了新家,同樣要開箱再度檢查文物的狀況,館方耗時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這次的文物大遷徙。

史博館館長 廖新田說:「在閉館整建期間,歷史博物館會以一種無牆博物館的方式,來不斷地跟民眾接觸,我們有博物館的行動車,會把我們歷史博物館的展覽送到各個鄉鎮去。」

小別,是為了更美的再見,這些文物只是暫時存放,館方期待三年的整建時間,2021年,史博館能夠展現全新風貌和民眾相見。
 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