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市議會前 鋼製梅花鹿造景等經費兩千萬

公共藝術造景,價值如何衡量?台中市議會廣場前,出現4隻鋼製的梅花鹿及大型不鏽鋼花朵,台中市政府連同周邊景觀及活動舉辦,總經費編列兩千萬,讓民眾感到驚訝。也質疑這樣的造景,和在地沒有連結性。


台中市議會廣場前的裝置藝術,大型不鏽鋼主體放射狀打開,有人覺得像朵花,有人覺得像剝開的香蕉,旁邊搭配鋼製梅花鹿的造型,民眾猜不透,台中和梅花鹿的關聯性。「你如果說在鹿港,有梅花鹿就不會讓人覺得奇怪,可是在台中市政府這邊就會覺得,噯,為什麼會有這東西?」民眾陳小姐反應。


這座以「共生共榮─林中鹿」為主題的公共造景,4隻象徵台灣原生種的梅花鹿在草地上駐足,隱喻議會與市民對話,同時也加入了花博的題材。而這樣的公共藝術,連同周邊景觀造景與活動,市府編列2千萬經費,有民眾聽了倒抽一口氣。「它是有它的價值存在,但是兩千萬的話,有點多一點了。」民眾張先生說。


台中市建設局副局長顏煥義表示,「總共造價是1150萬(公共藝術品)。(議會大樓的)六樓有六幅畫,六幅畫總共是五百萬,另外我們還有一個策展,與民互動(加起來2000萬)。」


台中市建設局指出,台中市議會造價22億多,這2千多萬的公共藝術造景,是依建築款的百分之一編列。而類似這樣引起兩極評價的公共藝術,位在中清和環中路口的「光之塔」,當初也花了2千萬打造,居民形容像是鷹架包住的大鳥籠。

 
 
「我覺得它還沒建好。」民眾王先生說:「因為我覺得它太露骨了,因為它的鋼筋啦,太透視了。」大台中市政監督聯盟共同發起人陳家彥認為,「公共藝術沒有在地連結,在地民眾沒有參與感也無從參與,對這東西的連結自然會沒有。」公民團體認為,這類的公共藝術造景,應該加強在地連結性,以及和公共環境融合,如果無法產生共鳴,不僅白花了預算,令人難懂的藝術,也顯得曲高和寡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