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期農村閒暇娛樂"滾歌仔" 歌仔戲最初型態

早期農村社會,大家作伙唱歌、演戲,在地上放四支竹竿,裡面就是舞台,這種表演的方式就叫做「本地歌仔」,也有人說是落地掃、滾歌仔 。宜蘭到現在還有演出,明天下午5點「搬戲‧人生」,帶鄉親一起來去看。 小路邊、大樹下,桃花穿大紅的古裝,撐渡伯舉一支槳,四根竹竿放在地上,裡面就是舞台,這就是本地歌仔,落地掃的演出方式。 ==宜蘭結頭份社區理事長 陳聰文== 古早 我們稱之為本地歌仔 就是落地掃這種戲種的演出 所以現在我們才開始說 不然我們用這來當我們的基礎 我們來把最原始的保留下來 台灣傳統歌仔戲,原始的形式就像這樣,稱之為「本地歌仔」,最早是農民休息時打發時間的。 ==宜蘭結頭份社區理事長 陳聰文== 農作的服裝拿來穿上 就開始在那邊演 每人分配角色 分配劇情 做一個表演 自娛娛人 如今、宜蘭本地歌仔班不只一團,除了結頭份歌仔戲班,壯三新涼樂團也一直歡歡喜喜在滾歌仔。 ==宜蘭壯三新涼樂團長 江明章== 在陳旺欉老師手中 他就想說 沒再延續下去會不見 才又改成壯三新涼樂團 (什麼是涼樂) 就快快樂樂 他不讓大家有壓力 就是說大家來這裡滾歌仔 當玩樂的就好 壯三演戲不是為了賺錢,是為了要將本地歌仔留在台灣土地,所以經常也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演出。 ==宜蘭壯三新涼樂團長 江明章== 大家傳承 不然你若沒這麼做的話 變成說本地歌仔會不見 我是希望說 能有新的人加入 本地歌仔的發源地、宜蘭人很有心,老團顧樹頭,社區展枝葉,都是要把宜蘭最純的本地歌仔、保存下來、推廣出去、傳承下去。 綜合報導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