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福部曾推動"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劃",將助產師納入醫院生產體系,不過計畫只推動半年,就停囉,民間團體呼籲,政府應該繼續推動"助產師模式",讓生產可以多一種選擇。 立法院11號剛 通過獨步全球的"生產事故救濟條例",由國家立法,保障婦女生產的風險,孕婦難產死亡最高給付是200萬元、胎兒及新生兒死亡則最高補償30萬元,但雖然有進步立法,卻有民間團體認為,在生產配套上,國家做得還不夠。 衛福部曾推動"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劃",但推了半年就無疾而終,讓推動友善多元生產的民間團體很不滿,因為台灣是全世界助產師接生比例最低的國家,約0.05%,但台灣婦女其實很需要有"助產師模式"的生產選擇。 ==生產改革行動聯盟 陳育青== 醫院的體系之下 有醫生跟助產師一起來協助 我們的婦女朋友 可以度過一個 非常好的孕產的階段 ==新手媽媽 林偉亭== 我覺得透過助產師的專業 讓我覺得我做足了 迎接寶寶的準備 像是我在陣痛的時候 可以做些哪些事情去緩解 調查顯示,很多接受過助產師協助的產婦,減少剖腹產的機率,近9成產婦認同助產師制度,助產師還能彌補產科醫師的人力不足問題。 ==桃園醫院助產師 楊志真== 目前我所遇到的困難就是說 因為這個計畫 也是突然消失 所以說我們很難 再吸引(助產師人力) 就是說我們目前 只有兩位(助產師) 真的是不太夠 12月12日是台灣助產師節,民間團體希望,衛福部能繼續擴大辦理助產師和醫師的共照制度,別讓好的政策虎頭蛇尾,讓共照的願景跳票。 記者 李曉儒 蔣龍祥 台北報導
民間籲 續推動"助產師模式"生產選擇
發布時間:
最後更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