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統賴清德在國慶演說中宣布,將打造「台灣之盾」,要有效攔截敵軍威脅。據了解,其中我國今(2025)年對美採購的3套「國家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」就是部署之一,但這也考驗了如何整合我國既有以及未來的防空資源,而專家認為,這已經明顯嗅出台美國防產業的連動。
總統賴清德在國慶大典中首度宣布,要加速打造「台灣之盾」,有學者認為是脫離傳統防衛概念,涵蓋全空域安全的全面提升,與以色列的「鐵穹防禦系統」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。
不過淡江大學國際戰略所副教授林穎佑觀察,「台灣之盾」可能更像美國提出的「金穹計劃」。
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所副教授林穎佑分析,「因為以色列的鐵穹系統主要是去攔截火箭彈,我們可以說是比較低空的威脅。台灣之盾它會是一個整合高、中、低空域的系統,同樣它也會去介接國內外的武器,同時有機會跟美國進行更多的軍事合作。」
而根據了解,包括台灣今年對美採購3套「國家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」(NASAMS)也是部署之一,首套最快今年交付。國防部僅回應,依總統「台灣之盾」政策指導,持續籌購新式防空系統。
不過除了對美軍購,如何整合我們既有的的愛國者、天弓及強弓飛彈,也是一項挑戰。
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表示,「透過AI、透過採購先進的指管系統,把這些火力單元做整合,這就是台灣之盾的概念。而我們重要的盟友,不管是美國或其他重要的友盟,事實上都針對這個事情,進行了非常多次高品質、密集的磋商。」
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則認為,「你盾強,人家矛也強,你的飛彈數量或是你的反彈數量,你跟大陸怎麼比呢?差很遠。有盾很好,但是盾也不表示就能保障台灣的安全,最重要是兩岸和平,要有溝通、要對談。」
藍營認為,支持「戰備」,但強調和平的投資不可無;而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則以中國近年來的軍演挑釁為例,質疑中國作為出劍的一方,台灣用盾守護民主、保衛家園,反嗆中方才是威脅印太和平的「麻煩製造者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