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雄旗山有間獨具特色的咖啡館,這裡的咖啡師不是年輕的專業職人,而是一群親切熱情的「在地阿嬤」,原來是社區將關懷據點打造成了咖啡館,用一杯杯的手沖咖啡傳遞在地人情味。除此之外,他們更進一步串聯鄰近村落,推動地方產業與人文故事,展現旗山的團結共榮與人情溫暖。
綁上頭巾、穿上圍裙,阿嬤們熟練地將熱水注入濾杯,在這裡,當「員工」不只是要年紀夠大,還得跟上時代潮流,學習品味精品咖啡。
在地阿嬤邱月勤表示,「剛開始在喝的時候感覺很苦,沒有那個3合1那麼好喝,這個是精品豆的就不一樣了,習慣了就搞得很好喝。」
事實上這裡是社區的關懷據點,因應長照需求,據點被改造為咖啡館,讓高齡者展現不一樣的風貌,不僅推動社區產業,更兼顧照顧功能。同時社區也串聯鄰近的客家福安庄,由在地長輩帶領製作傳統紅粄,發揮所長。
雞油樹下客屬文化發展協會執行祕書鄧富雄指出,「紅粄的話,它是廟裡祭祀神明生、土地公生,或者是我們以前小時候甚至掃墓都有用到。」
來到這裡除了走讀村落、體驗製作紅粄,還能認識傳統的扶鸞問事祭祀文化,然而福安庄在過去卻不被納在客家的文化版圖上。
雞油樹下客屬文化發展協會執行祕書鄧富雄說:「區公所或是以前的史料那邊,寫我們這裡被列入閩南庄,實際我們這裡本來就不是閩南庄,我們是客家庄。」
圓富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陳宗卿認為,「被遺忘是一件滿悲情的事情,因為人真的留不住,還好那個小鄧(鄧富雄)也是因為他這樣不斷的去講故事,慢慢地,那個村莊真的被看見了。」
透過在地人的努力,文化與歷史重新被串起,也讓高齡照護開創新的形式。一杯咖啡的香氣伴隨客庄的故事,傳遞的不只是風味,更乘載人情的溫暖與文化的延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