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著欲唌民眾了解古蹟,文化部和《文訊》雜誌合作,邀請12位作家,發揮想像,用散文、報導和小說的方式,來書寫國內16搭古蹟。包括霧峰林家、板橋林家花園、竹仔門電廠、臺北公會堂等等,文化部也希望改變逐家感覺古蹟的紹介,攏是柴柴、古板的印象。(新聞標題、導言及內文皆為台語文)
巴洛克風格的洋樓,佇高雄美濃山區,這是1908年日本時代起的發電廠,號叫竹仔門電廠,也是臺灣第一座產業古蹟。
文學家謝鑫佑參觀電廠的時,發現三个墓,其中一个墓的主人是日本人山中三雄先生,伊佇1937年因為清理水池,不幸跋落水殉職。謝鑫佑就提伊做故事男主角來寫小說,寫伊和臺灣查某囡仔的愛情故事。
作家 謝鑫佑:「伊是清理水池的時陣不幸罹難的,後來我就共伊發展做一个故事。彼當陣真濟的客人、日本人、閩南人,逐家之間有姻親關係,我就共這个小說發展做,是日本人佮臺灣女性(故事),一个閩南人一个客家人之間的關係。
毋但竹仔門電廠,有浪漫的愛情故事,臺灣其他的古蹟,新像臺灣總督府博物館、臺北公會堂、霧峰林家等16个所在的古蹟,也攏有屬於家己的故事。這是文化部和文訊雜誌社,共同出版的國定古蹟專刊,和一般古板的古蹟介紹無仝,文化部揣12位文學家來書寫,以散文、報導、小說的方式來呈現。
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 陳濟民:「怹遮的文學家,怹愛先了解古蹟的歷史,了後愛閣行入去古蹟內底,來共怹的感受佮怹對古蹟的想像,共寫出來。」
文化部表示,目前全臺攏總有112搭古蹟,計畫出版6本文學作品,希望透過書寫,來增加逐家想欲熟似古蹟的興趣。
記者 鄭亞宣 林郁凱 臺北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