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原生種小米種植面積全台曾經有6000多公頃,現在只剩23公頃,而小米又具有原住民的傳統飲食文化,台東縣南迴地區是小米主要產區,為了保存小米和文化,現在有排灣族人推廣小米紅藜便當,除了推廣種植,也要營造台東縣北有池上便當、南有紅藜小米便當的美食文化。
小米是台東縣南迴地區排灣族人的傳統主食,但一般人很少吃到。現在南迴地區有原住民開始推廣,使用營養價值高的紅藜加小米便當,而且價格跟一般便當一樣,還可以外送。
消費者高小姐認為,「就是有營養,有本土的紅藜啊。」
推廣紅藜小米便當的是被稱為「紅藜先生」的排灣族人吳正忠,他發現小米的種植面積從40年前的6000多公頃,滑落到現在只剩23公頃,不只影響產量,也影響原住民的文化傳承。今(2025)年就和族人一起研發紅藜小米便當,把一般便當的米飯加入紅藜和小米,米飯更香,再加入當季的菜色,讓消費者吃到健康的食材,也幫助小米文化的傳承和保種。
紅藜先生吳正忠回應,「以前我們排灣族很愛負重比賽,負重比賽以前背的都是小米,現在是背什麼沙袋、背木頭,然後木頭上面放一點小米意思意思。」
餐飲業者陳鴻陞表示,「這種東西應該是被保留下來,讓我們所有台灣人都知道,如果這個消失了就如同雲豹消失一樣。」
吳正忠表示,原生種小米快要消失,他希望推廣紅藜小米便當,營造台東縣北有池上便當、南有紅藜小米便當,不但推廣小米保種,也讓台東的飲食文化更多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