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蓮市有一棟興建超過40年的原住民公教會館,原駐點社團15年前撤出後,就一直閒置任其荒廢,結果遭到監察院審計部檢討。縣府則表示,受到地震影響該建築已列危樓,因修繕金額過大決定拆除。
工程人員開始清除荒煙漫草,閒置超過15年的花蓮縣原住民公教會館,終於要拆除,因安全問題這幾日已在淨空周遭場地,附近居民和攤販聽說拆掉大樓後要蓋停車場,看法很兩極。
附近居民認為,「很久了十幾年了,快要20年了,閒置在這裡不知道要怎麼用,像講的放這裡當蚊子館。」
周遭攤販表示,「整理整理、弄個攤位,讓我們這個重慶市場有第二重慶市場,擺攤位租給我們這些原住民。」
花蓮縣原住民公教會館於1984年興建,1990年旅宿業興起後因會館設備老舊開始沒落,2009年縣府與當地合約社團結束合作後就荒廢至今,遭到監察院審計部檢討;縣府則表示,多次強震已讓此建築成危樓,修繕經費太高因此決定拆除。
花蓮縣政府原民處副處長徐采瑤說明,「不管是它的結構安全鑑定或者是修繕,有很多方向其實我們都有在做評估跟內部規劃,只是考量經費還有後續使用,我們最後決定把這棟建築物拆除。」
不過原本為提供原住民使用的場域,拆除後卻改建成停車場,是否對原住民權益有影響引起關注。
花蓮縣議員笛布斯顗賚回應,「我們希望它在做停車場使用的中間,趕快來做一個重新的規劃,尤其是建物的規劃,可能要再另外個討論,包括它的使用對象跟使用方式。」
縣府原民處強調,因附近已有一處原住民文創產業聚落,因此才會決定只需留下一處據點,拆除工程預計在11月中完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