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治時期韓人聚居基隆勝利巷 二戰結束部分留台生活

在基隆正濱漁港附近有一條勝利巷,在日治時期生活了許多的韓國人,二戰結束,在台韓人也收到撤僑通知,但部分的韓國人沒能搭上回國船隻,因此留台繼續生活,但隨著時間推移,如今的勝利巷只剩下1名韓國人金婆婆,在這裡生活。

說的一口中文,聽得出有異國腔,她是韓國籍的金婆婆,結識的韓國丈夫,一家來台打拚,因此誤打誤撞就此在台扎根,一待就是數十年。

在台韓人金婆婆說道,「這邊的牧師這樣說嘛,我先生是很標準的男生啦,這樣子,我說好啦,那個時候台灣是在哪裡都還不知道。」

金婆婆大半輩子生活的勝利巷,就在基隆的正濱漁港一帶,日治時期曾有大批韓國人居住,只是在二戰後,多數都已返國,只有部分留下生根,加上時間推移,如今巷子內,只剩金婆婆1位韓國人。

金婆婆表示,「韓國人跟日本人這邊很多,以前老一輩的,他們都過世了。」

回顧歷史脈絡,得從日本殖民朝鮮半島說起,許多的韓國人,因為家鄉工作不易,聽說台灣賺錢容易,至少在二戰前,大約有2300多人來台謀生。

基隆勝利巷居民劉先生認為,「韓國人比較多一點,他們會講我們閩南語跟國語,所以溝通起來一直都是很OK。」

像是金婆婆的公公,也是因為工作關係,先到日本再輾轉來到台灣,但日本1945年8月戰敗後,美軍接管日本與韓國,當時首要任務之一就是撤離各國的日本僑民,在台韓國人也收到撤僑通知,有意返國的韓國人,集合在基隆統一撤離,先不論有人是決心留台,部分則是趕不及。

政大民族系副教授王雅萍指出,「在日本時代有2波來台灣的韓國人移民,那個時候我們都是屬於日本殖民地,就有大批韓國的農人失業,就會到台灣跟日本的其他地方去討生活。」

二戰後的留台韓人,當初部分意外留下,但長期生活的異鄉,如今也變成了他們的故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