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籍教授領導團隊訓練AI 盼將腦波轉譯成文字助治療

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由台灣籍教授領導的團隊,正嘗試透過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方式,希望能把人的腦波翻譯成為完整的句子。如果研發成功,對於中風癱瘓或是自閉症患者的復健與治療,將有不小的幫助。

接受測試的雪梨科大學生,戴著測量腦波的頭套,透過128個電極和連接的訊號線連接到電腦。而電腦軟體先把這些腦波轉換成相關的單字,再透過深度學習模型,重組為合乎文法的正確句子。

澳洲雪梨科大教授林進燈說明,「首先,我們用深度學習模型,把腦訊號翻譯成受測者想表達的單字。接下來就以大型的語言模型,把解讀出來的單字湊起來,並補正腦波測量的錯誤。」

來自台灣的林進燈,在交通大學的電腦與生物醫學工程相關科系任教多年,目前則是澳洲雪梨科技大學教授,負責計算智慧與腦機介面研究。

就和ChatGPT等AI聊天機器人的發展過程一樣,解讀人類腦波並翻譯為完整的句子,需要累積大量的資料庫,並不斷地修正。

澳洲的ABC電視台報導指出,研究團隊現階段的正確率約75%,而林進燈教授的目標是至少要有90%。至於未來,科學與醫學界的目光都指向協助無法言語的患者。

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員希夫達薩尼表示,「我們把目光放在醫療上,就是患者的狀況影響了那些功能,患者需要些什麼協助。接著我們就以科技達成未滿足的需求,尋求修復患者失去的身體功能。」

例如因為中風等原因而無法言語的患者,如果要讓醫師更精確地了解病況和需求,可以藉著這種腦機介面把想法傳達出去。同時,這種介面也可以在復健的過程中,訓練患者的腦部,這些對於自閉症患者特別有用。

一旦達成這些目標,同時測量腦波的儀器,可以讓人穿戴著四處行走。接下來科學家要費心的,就是如何保障當事人的腦波隱私權,免得遭到有心人的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