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鯤號高雄港自主浮航 學者:海試前除錯

國造潛艦海鯤號14日下午首度用自主動力在高雄港內浮航,進行多次的迴轉或繞行,帆罩也伸出3支光電桅杆。由於海試持續延宕,讓外界更關注海鯤號何時才能出海。學者分析,這次浮航算是海試前的除錯階段,而且光電桅杆、呼吸管、航海雷達豎起都是重要指標,象徵距離海試的階段愈來愈近。

國造潛艦海鯤號緩緩的在高雄港內移動,一旁還有小船、伴隨航行,海鯤號14日是首度以自主動力進行浮航,工程人員不敢大意,在甲板跟帆罩上緊盯狀態,岸邊也有官兵在觀察航行姿態。

由於海鯤號原定4月海試(SAT),但到現在還沒出海,引發質疑,不過國防部長顧立雄就曾強調沒有時間表。

國防部長顧立雄曾表示,「海鯤號就等到泊港測試備便了以後,我們自然就會進行海測。」

學者分析,這次海鯤號的浮航動力測試,可以算是海試前的除錯階段,而且光電桅杆、呼吸管、航海雷達豎起,代表有用到浮航時的助航設備,都顯示距離海上測試的階段愈來愈近。

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認為,「象徵它在進行全系統的整合,包括主機、舵機還有電動機的部分,都在進行這個機械系統的最後調校,即將進行海測。」

雖然海試延宕,但海軍5月底表態,11月交艦目標不變。專家建議海軍跟台船、公布測試項目跟時間,消除外界質疑,但也強調為了安全,寧可延宕原先規定的測試跟交艦期程。

全球防衛雜誌採訪主任陳國銘表示,「我們希望不管是台船或海軍,能在之後趕緊把相關的資訊透明化,但是我們寧可它做完完整的測試之後,再去慢慢進行下個階段,這是我們期許的。」

海試項目包含航行性能測試,檢驗基本的速度、深度、航程能力,還有其他的系統測試、例如控制、武器、聲納、通訊、電子戰等都是關鍵項目,11月是否能如期交艦?外界都在關注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