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(2025)年第1號颱風本週有機會生成,預估往廣東海面移動,各國模式相較上週預報有機會影響台灣,明顯朝西修正。民間氣象公司觀察,大約在10天前,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從AI模式就已看到此趨勢。學界也認為,AI模式強項在大氣流場,而去(2024)年經驗是,對於夏天的颱風路徑預測掌握度不錯。
今年第1號颱風蝴蝶,可能在在週二(10日)到週四(12日)生成,目前各國預測朝廣東移動機率較大,不直接影響台灣,週四後外圍環流有機會為中南部和花東帶來雨勢。民間氣象公司觀察,這次AI模式在大約10天前,就預測到颱風將由南海生成。
天氣風險公司資深分析師吳聖宇指出,「AI的預報來看,大概在1週甚至更久之前,我們就已經有看到這樣子的預測趨勢出來,那反而是以往傳統的物理模式,在過去的這1週當中,它的預報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調整。」
氣象署表示,AI氣象預報模型是從大量歷史氣象資料中「學習」,找到颱風移動的潛在規律。去年起導入AI輔助後,發現預測颱風3至5天後的路徑,表現準確甚至比傳統數值天氣預報更高。
這也讓氣象署颱風預報作業,參考各國預報中心全球和區域模式、系集預報系統、統計最佳化預報外,AI人工智慧也為重要參考指引。
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說,「以去年的使用經驗來看是各有優缺點,凱米颱風為例,沒有錯,的確AI模式它是在比較早之前就模擬出接近台灣,山陀兒比較沒有那麼明顯,導引氣流這種颱風,其實物理模式還是在路徑預報上,是比AI模式更好的。」
AI提前掌握颱風路徑,去年的強烈颱風凱米有前例,7月25日颱風中心自宜蘭登陸台灣;7月20日,AI模式就預測到登陸。反觀同一時間傳統的動力模式,當時預報路徑偏東。
專家認為,以目前經驗看來,AI確實可和傳統模式互補。
文化大學大氣系教授周昆炫指出,「AI的優勢是在於對於大氣流場它掌握度比較好,所以颱風的移動上面,它的預測是比較理想的。」
而氣象署分析,AI對颱風路徑掌握度不錯,但也並非神準,像對颱風強度或是小範圍地形效應降雨,AI就還無法精準掌握,各國氣象預報都非倚賴單一模式,仍需綜整後由預報員做出專業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