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首颱將生成路徑變數大 是否引進西南氣流待觀察

西北太平洋上今(2025)年第1號颱風「蝴蝶」,可能在48小時到72小內生成,且可能影響台灣。目前資料顯示,以通過台灣東部海面北上的機率較高,但也不能排除更接近。天氣風險公司更提醒,一旦成颱要留意它在北上過程,若帶進西南氣流,南部地區下雨的時間就會比較久,不過目前路徑變數仍大。

大雨來得又急又快,一直到下週二(10日),各地都會是午後有短暫雷陣雨的天氣型態。而菲律賓東南方海面上雲簇也正持續發展中,預估2到3天內會有熱帶性低氣壓生成的機率,並可能再發展為今年第1號颱風蝴蝶,週三(11日)起台灣的天氣可能受到影響。

中央氣象署預報員黃恩鴻指出,「熱帶系統如果有發展的話,目前沿這個太平洋高壓邊緣北上的機會是比較高。下週11日晚間一直到12日,颱風如果是走台灣東半側外海的路徑北上的話,那主要影響區域是以北部、東半部降雨是比較明顯的。」

根據歐洲系集數值模式模擬,各國對熱帶系統未來路徑預測還相當分歧。有預報往南海走;也有預測顯示可能接近,甚至通過台灣上空;也可能沿著台灣東部海面北上。目前資料顯示,後兩者機率較高,關鍵就在屆時太平壓高壓的強弱。

路徑變數仍大,但估計12日到13日最接近台灣,是否引進西南氣流,也是需要觀察的重點。

天氣風險公司資深分析師吳聖宇表示,「整個結構上來說的話,可能會是一個比較不對稱的結構。北上過程是不是會把南邊的西南季風,或是西南氣流帶到台灣的附近來,這樣可能它的尾巴的部分對台灣的影響就會比較大。」

分析師提醒,若下週三後有安排戶外活動,要特別注意天氣變化,降雨熱區可隨熱帶系統路徑,不確定高。而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指出,相較於前一日的預報,歐美模式預測都有修正,朝琉球群島前進的趨勢。

至於今年至今仍未有颱風生成,氣象署分析並非罕見狀況,有紀錄以來,西北太平洋上最晚生成的首颱紀錄,是2016年7月3日生成的尼伯特颱風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