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氣象署的海嘯資訊統計,從1661年起台灣有21筆的海嘯紀錄,但只有1867年北部基隆發生過地震引起近海海嘯災情,而其他的紀錄缺乏明確的科學佐證或是災情。為了尋找古代海嘯在台灣留下的遺跡,中央大學和台東大學的團隊在東海岸尋找海嘯石,目前已找到10多顆超過2公尺大的海石,疑似被海嘯湧浪帶上陸地,對重建台灣東部古海嘯紀錄、海嘯模擬研究和防災規畫會有幫助。
東部沿海的礁石大部份在潮間帶,但有少數卻出現在陸地上,有傳說是被海嘯大浪打上來。不過東海岸都蘭部落90多歲的耆老說,都蘭早期就是很多石頭的地方,不會覺得奇怪,也沒有聽說過海浪把大石頭打上陸地。
都蘭部落民眾沈小姐指出,「長一輩的包括之前住在那邊的人,他們都不曉得這個故事。」
不過中央氣象署統計,從1661年起台灣有21筆海嘯紀錄,其中東部就有10多筆,但只有文字描述。
為了確定海嘯發生的證據,中央大學和台東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東海岸尋找海嘯石,鎖定能被巨浪打上離海較遠的陸地、形狀超過2公尺以上的石頭,並且附著珊瑚生物痕跡來初步辨識,目前已經找10多顆符合樣本的海嘯石。
台東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義清說明,「以前我們都認為台灣東部海底條件不太可能形成海嘯,不過現在看起來有機會,但是這個要知道在什麼條件下,會形成怎麼樣情況的海嘯。」
研究人員表示,海嘯石發現的地點可能符合東部古代海嘯發生的方向,未來可以協助重建東部海嘯模型以及提供防災規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