雲林成龍濕地調控水位 降低後水鳥增加逾8成

雲林口湖鄉成龍濕地近幾年因水位偏高,水鳥活動空間受限,為此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與雲縣府、成龍社區合作,啟動水位調控,經2次試驗發現水鳥數量大幅增加逾8成,共記錄到46種鳥類,將從今(2025)年9月至隔年3月定期執行水位調控,希望吸引更多鳥類駐足。

成龍濕地原本是農耕地,但因地層下陷與颱風影響造成潰堤及海水倒灌,無法耕種農地變成濕地。經多年來生態復育與再造成為國家重要濕地,但近年因水位偏高,水鳥的活動空間受限制。

成龍濕地社區人員田琬萍指出,「會看它的漲、退潮拍照記錄,然後南池也有一個,這裡是北池,會記錄是想要控制水位低一點,看能不能讓候鳥多一點,因為水很高的話牠們就比較沒辦法覓食。」

林保署南投分署表示,近年來成龍濕地水位偏高,泥灘地裸露時間不足,今年會同縣府、成龍社區等單位合作,今年2月、3月首次啟動成龍濕地水位調控,降低水位後發現水鳥數量增加8成。

林保署南投分署自然保育科長楊曼蕾回應,「首次水位調控降低5公分,水鳥數量從172增加到317隻次,增幅達84%。南投分署已規劃每年9月至隔年3月期間,每月定期調控水位,目標為長時間維持低水位以供水鳥利用。」

南投分署就說,水位經調降後水鳥數量增加超過8成,共記錄到46種鳥類,包括大白鷺、高蹺鴴等都是偏好淺水或裸露泥灘地,是濕地生態多樣性代表性指標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