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2021年開放萊豬進口以來,4月底檢出有澳洲進口豬肉含有萊克多巴胺,雖然沒有超標,依法放行。對此,消基會認為,應公布該批進口肉品流向;專家則建議政府,增加檢驗強度,讓民眾安心。食藥署表示,則以文字回應,強調這批澳洲進口冷凍豬腳符合萊劑殘留容許量,予以放行,也強調會持續依據風險,滾動調整查驗方式。
台灣2021年開始開放萊豬進口以來,4月底檢出澳洲進口的豬肉產品含有萊克多巴胺,雖然沒有超標,卻也引發討論。
消基會認為,民眾難免會介意,也可能影響到其他國家的豬肉使用信心。
消基會董事徐則鈺表示,「市場上購買豬肉的時候,我們都會儘量選用台灣豬肉,或者是不含美國豬肉的餐廳,那麼消費者以後在選擇上,可能就必須要再注意是不是你食用的餐廳含有澳洲進口豬肉。」
消基會建議政府,應公布這批澳洲豬肉產品的流向,是否直接供人食用或到加工廠。
專家則建議政府,增加檢驗強度,讓民眾安心。
反萊豬醫師蘇偉碩認為,「消費者他應該不是在意豬肉的產地,他在意的是有或沒有,那問題是現在不能標示有或沒有呀。」
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表示,「是說因為它萊克多巴胺在裡面濃度是蠻低的 ,我相信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,我建議衛生主管機關應該要加強稽查,一些幼兒、懷孕婦女還有心血管疾病更危險。」
由於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影響深遠,美國公布的最近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,顯示台灣要求進口豬肉需標示原產地;學者認為,這就像暗示美國豬肉產品存有食安風險,不排除在關稅談判中可能被提出討論。
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表示,「其實就是暗示我們的像對進口美豬美牛的一些規定,可能要比美國本身更加的嚴格,非常有可能會在談判桌上來談判。」
對於各方意見,食藥署表示,只以文字回應,強調這批澳洲進口冷凍豬腳近23公噸,有檢出萊劑,可是符合殘留容許量,予以放行,可以在國內銷售,也強調,自開放進口豬品產品以來,採逐批查驗,會持續依據風險滾動調整查驗方式。